菜园子保障“菜篮子”
徽县蔬菜产业发展走笔
寒冬时节,走进徽县泥阳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基地,田间道路纵横交错,配套沟渠成网状将每处田块环绕,连片的大棚点缀其间,菜农们正忙着对即将上市的西葫芦等反季节蔬菜进行管护……一幅现代农业画卷正在这里绘制。
近年来,徽县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特色优势蔬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确保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3.03万亩,总产量33.5万吨,总产值达22124万元。“菜园子”不仅保障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建好“菜园子”
徽县出台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从新品种开发、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入手,重点打造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蔬菜生产重点乡镇。由政府主导宣传发动,农技部门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提供组织育苗、落实面积、外销一条龙服务,蔬菜生产逐步形成规模。泥阳现代农业示范园、水阳滩店山地大棚蔬菜示范点、伏镇中坝蔬菜万元田立体栽培示范点等一批特色优势瓜菜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县已发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2家、种植大户30余户。
不断优化品种体系,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示范推广了日光温室、早春塑料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等技术,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主导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实现蔬菜生产向设施化、精细化、无公害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并加快绿色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定和商标注册,增强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保障“菜篮子”
“菜篮子”,一头连着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两头都是大民生。
徽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建立蔬菜直销店,实现了农超对接,建立起了“配送中心+社区直销店+专业合作社(基地)”的蔬菜直采直销体系,逐步构建起了新鲜、安全、平价、便捷的蔬菜直销网络。目前,徽县城区已有4家蔬菜直销店,蔬菜价格要比市场上的便宜15%左右。同时,不断完善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蔬菜农残的检测力度,将菜农、经营户自检和职能部门检测相结合,提高蔬菜准入的门槛,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菜。
鼓起“钱袋子”
这几天,嘉陵镇张滩村的张杰一直闲不下来。原来,今年村上试种的加工型辣椒种植技术获得成功,种植户亩收入接近4000元,大家都想着明年扩大面积,张杰作为村上的辣椒种植经纪人,正忙着与四川丹丹食品有限公司协商明年的辣椒收购协议。
建立土地集约经营机制,通过转包、出租、流转、入股等方式,吸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蔬菜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实行“农资联购”和“产品联销”,通过节本增效扩大农民收益。随着蔬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分离出部分农民专门从事蔬菜运输、销售、加工、农资供应和经纪服务,全县蔬菜产业配套服务人员已达数千人,实现了菜农增收的多元化。
作为蔬菜主产区,菜农最担心的莫过于成熟的蔬菜滞销,造成蔬菜“烂市”。近年来,每到蔬菜收获季节,该县农技部门都会在农业部“一站通”网站上发布销售信息,通过电子商务促进蔬菜产业销售,以保护价保底、市场价收购的方式签订订单,打开了蔬菜销售市场。同时,加强市场营销,积极培养本地蔬菜经销队伍,共筛选营销大户十余家,年运销蔬菜10万吨以上,从而避免了蔬菜集中上市滞销的局面,确保了菜农增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