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送上新鲜的绿色有机蔬菜——这就是80后小伙儿郭艳明开办“还乡果蔬CSA市民农场”的理念。在他看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越来越重视,建立一个绿色有机蔬菜经济体系,让农民和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消费者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而农民则坚持绿色、有机种植,将生产的绿色有机食品反馈给消费者,从而达到消费者、农民、自然环境三方受益。
依山傍水的有机蔬菜农场
看上去就像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这是郭艳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日前,在郭艳明的带领下,经过丰润区邱庄水库旁一条蜿蜒的山间小路,记者来到了依山傍水的还乡果蔬种植农场。
“农场占地60亩,共有25个日光大棚,3个温室大棚。”郭艳明告诉记者。记者走进一个大棚,只见在整齐的田垄内,间隔种植着油麦菜、小油菜、芹菜、韭菜……“为保障会员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我们在尊重蔬菜自身生长习性的前提下,采用持续的、有间隔的蔬菜种植方法。同时,根据会员需要,还种植了一批特殊品种的蔬菜。说起自己的大棚蔬菜,郭艳明如数家珍。
每个蔬菜大棚内都有一个约三四平方米的水泥池,郭艳明告诉记者,那是储粪池。“有机食品的核心就是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激素,蔬菜要生长,有机肥不可或缺。”郭艳明说,农场成立之初,他们将严格筛选的符合有机种植标准的动物粪便、沼渣沼液、芝麻渣等肥料半成品在储粪池内发酵,用来做蔬菜底肥,同时用沼液水作为蔬菜病害及虫害的防治液。如今,农场运营步入正轨,他们还养了羊、鸡等,不仅丰富了农场的肉蛋类产品,还最大限度地让农场实现自循环。
受专业影响萌生筹建采摘园想法
27岁的郭艳明出生于古冶区王辇庄乡小菜园村,很小就跟父母下地干活儿。2007年,郭艳明考上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郭艳明看来,读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学期间,郭艳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业余时间,他寻找兼职机会,三年级时,郭艳明开始接触到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项目。看到市民对农家采摘情有独钟,联想到自己有多年蔬菜种植历史的家乡,郭艳明萌生了将来筹建采摘园的想法。
工作之余始终不忘自己的志向
2010年7月,郭艳明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开办了一家西安旅游专线办事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也收获了第一桶金。工作之余,郭艳明常会情不自禁地关注农业方面的信息,在网络上寻找好的农业项目。
2011年9月,郭艳明参加了在廊坊举办的特色农产品交易会,就是那次机会,郭艳明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石嫣的经历和她的“小毛驴市民农园”,特别是石嫣建立的“社区支持农业”的运营模式深深吸引了他。
成立还乡果蔬市民农场
郭艳明介绍,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简称CSA模式)就是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营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承担农业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
有了确定的目标,2012年底,郭艳明毅然结束了在天津的旅游事业,带着几年打拼积累的资金回到了家乡。
“知道我要回家做农业,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十分反对,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回到农村做‘农民’。”郭艳明说,创业初期,父母及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的确给他带来不少压力。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从丰润农村走出来的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经过商议,两人在丰润区火石营镇韩岩头村承包了60亩地,他们希望以建立蔬菜种植农场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种植,从而达到让村民创收、增收的目的。
有了目标,也有了合作伙伴,郭艳明开始按照预定想法一步步向目标努力,建棚、买种、种植,当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他遇到了最大的难题——说服村民改变原来依靠农药、化肥的种植方式,接受有机种植、自然永续的理念。“不少村民认为失去农药、化肥的蔬菜根本无法生长,我们反复做工作,为他们算经济账,并保障他们的基本经济收益,他们才答应了。”经过一系列的努力,2013年初,他期盼多年的“还乡果蔬”市民农场终于成立。
试运营一年发展会员百余个
生产的同时郭艳明也开始试着寻找客源。虽然大多市民都对食品安全十分重视,也接受绿色蔬菜的理念,但让人们以预付款的方式,用比市场蔬菜价格高出一两倍的价格接受家庭配送的方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郭艳明首先将市场定位在消费层次相对较高的县城,通过进社区宣传、朋友介绍以及口口相传等方式,2013年,他们的客户达到了百余个。
“虽然如此,2013年农场的经营仍然亏损。”郭艳明说,面对家人反对、农场亏损的现状。他认真总结2013年试运营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到外地考察学习,将农场重新规划、定位。“我要把农场建成种植、养殖基地,打造循环农业,在CSA模式基础上扩展农场经营项目,打造包括生鲜蔬菜、禽蛋类宅配、蔬菜采摘、租地种菜体验、户外野营以及禽类、猪羊代养托管等多种模式。”对未来的路,郭艳明充满希望,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的会员越来越多,不少会员还成了农场的常客,经常来参观、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