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致富经 >> 贵州出口蔬菜铺就农民致富路

贵州出口蔬菜铺就农民致富路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8/25 18:15:00】【  】 【打印】 【关闭

  “我家两口子都在这里打工,一年可以挣六七万元,去年家里就盖了两层楼的平房!”谈起自家240多平方米的平房,安龙县德卧镇白水河村村民周登禹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周登禹所说的“这里”,就是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子,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出口蔬菜基地及重要的高端蔬菜生产地——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州出口蔬菜种植基地的所在地。

  八光海子坝子原本是德卧镇的一坝高产良田,由于坝子周围都是山,没有消水洞,每逢雨季涨水,整个坝子便是“汪洋一片”,成了水淹地,导致种下的水稻绝收,所以整个坝子一年也只能种一季秋冬作物。

  “八光八光,春不种,秋不忙,万千种子种下去,大水一来全光光。”这句顺口溜,便是3年前八光海子这个坝子粮食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

  “基地在我们这里建成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实惠,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因此提高了很多。”周登禹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把土地转租给基地,我家的三四亩地一年光租金就有1300多元,并且,我们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原本收入不高的周登禹,目前在金州出口蔬菜种植基地主要负责水网管理工作,并拿上了“高薪”,一年就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德卧镇团山堡村农民付万英也是基地的工人,在基地务工已有3年的时间。以前,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自从蔬菜基地建起后,付万英的大多时间都在这里做工,每天的收入少则有80元,多则可达150元,每年的收入有近3万元。

  金州出口蔬菜种植基地总负责人梅友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解决了周边3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并带动扶持了六七百户农户种植蔬菜,每年每户平均一亩地就可以增加三四千元的收入。”梅友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菜心为例,每年可以种七八次,每次每亩地可以产1000多斤,每斤菜心的价格在三四元左右,每亩地每次的产值就可以达到4000元。也就是说,原来粮食产量极低的水淹地,现在每年每亩可以有2万元至3万元的产值。

  据了解,金州出口蔬菜种植基地面积近2000亩,建成单体大棚200个、育苗棚8000平方米,年出口蔬菜5000吨,每年可创产值4000多万元。金州出口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的蔬菜有菜心、上海青、奶白菜、日本芥兰、春菜、西兰花等20多个品种,且均属于高端出口蔬菜,在国内外颇受客商青睐。目前,该基地的蔬菜除销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外,还销往香港、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同时,该基地还与县内外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全县建立3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扩大蔬菜生产规模,以增加蔬菜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

  就这样,曾经的水淹地,成了高端蔬菜的种植基地;原来收入微薄的农民,在家门口务工走上了致富路;原本零散、不成规模的蔬菜产业,如今已发展壮大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扶贫产业……

  这一切,得益于安龙县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推动蔬菜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这一切,也得益于安龙县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步伐。

  据了解,安龙县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资源适宜发展蔬菜种植。近年来,安龙县充分利用气候、环境等优势,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大力发展出口蔬菜和高端蔬菜,实施品质、品种和品牌战略,积极探索和实践“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蔬菜种植水平,构建蔬菜就地种植、加工、冷藏、包装、运输、出口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力打造出口蔬菜基地,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辐射、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安龙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出口蔬菜为主导产业,全力建设金州现代高效出口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打造蔬菜出口新高地。

  作为省政府批准建设的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安龙县金州现代高效出口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园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万亩,扩展区5万亩。目前,园区已引进和组建9家公司、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出口蔬菜基地2000亩,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300亩。

  截至目前,安龙县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家,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超过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现已形成以德卧、龙广、木咱等乡镇为主的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基地带动、农户参与、专业化生产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蔬菜产业园区的加速推进,站在新起跑线上的安龙县,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打造贵州省出口蔬菜第一县,发展蔬菜15万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