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致富经 >> 寿光80后“菜二代”夫妻种起三个大棚

寿光80后“菜二代”夫妻种起三个大棚

【来源:寿光日报】 【时间:2013/7/28 10:34:00】【  】 【打印】 【关闭

  来到洛城街道丁家楼村李炳治的大棚,棚里棚外收拾得干净利索,为了防雨,棚外还特别安装了大大的挡雨板,进入棚内,菜叶翠绿,根根丝瓜笔直,满棚的蔬菜长势喜人。

  记者到时,28岁的李炳治跟大他一岁的妻子在棚里忙活,别看两人年龄不大,可种大棚是“老手”了,棚里的活儿样样精通,丝毫不比父辈差,凭着勤劳与钻研,两人的大棚种得好,收入也高。

  乐于接受新事物他家的大棚装扮得很“先进”

  走进李炳治的大棚,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这个大棚与别人的不同,大棚门口处安装了一个红色的小机器,按钮一按,一筐筐丝瓜被抓起,装在了旁边的三轮车上,装卸自如,一人操作就能完成,方便、省力。

  “看着不错吧。”李炳治自豪地说,这是他最近发现的新玩意儿,之前大棚里装卸蔬菜都是人工抬,一筐丝瓜就四五百斤,得两个壮劳力来干,后来,一次外出,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小吊车,当时人家说是用来装卸货物的。“放在大棚里行不行?”李炳治立即联想到了自己的大棚,大棚每天产出的蔬菜多,高峰期日采摘近3000斤,装车是个难题,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回一个后仔细研究,调试、安装,没想到,试用后效果还不错。

  “妻子力气小,每次装车都找人帮忙,如今有了这东西,装车我自己一人就搞定了。”村里很多人见他用着不错,就提出让他帮忙去购买。

  就如这个小吊车的发现,李炳治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很敏感,自己也爱琢磨。别人家大棚内的挡风膜只在大棚支柱一侧,而他家的则在另一侧多加了一部分,美其名曰“挡雨膜”,有了这个挡雨膜,下雨就不用拉大棚“风眼”了,方便。再看看李炳治的大棚,“装备”很先进,卷帘机、卷膜机全部安装,浇水、施肥自动完成,很现代。

  李炳治深知“科技种菜”的好处,所以,种菜过程中遇到问题,除了请教父辈,更多的他会自己学习、自己摸索,对一些新品种、新产品他也乐意接受。最近,他又看好了一种有机肥料,虽然价格贵点儿,但效果不错,他打算用到蔬菜生产上。

  靠着种大棚,李炳治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出门有小轿车,村里的楼房正在建设,马上就可入住。本报记者袁萍特别联络员张炳军之前,李炳治也曾跟多数同龄人一样去工厂打工,做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上班很受约束,赚钱也不是很多。再者,当时家里养着奶牛,缺少人手,在父母的支持下,李炳治辞职回到家。

  李炳治的父母还种着大棚,从父母那里,李炳治学会了如何管理大棚。四年前,李炳治“自立门户”,接管了父母的蔬菜大棚。“当时,跟我同龄的人很少有种大棚的,因为种大棚太苦,太累。可付出就有收获,父辈能干了的,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照样能行。”抱着这样的心态,李炳治当起了“菜二代”。

  老式大棚有很多弊端,管理不方便,产量也不高,去年,他投资30多万,新建了两个新式大棚,每个大棚长130米。如今,李炳治与妻子管理着两个新式大棚、一个老棚,为了干活方便,孩子托付给老人,两人吃住都在大棚里,一门心思种大棚。

  别看年轻,但他们种菜的技术一点儿也不差。去年,新式大棚建设好后,李炳治就栽种了小黄瓜,两人精心管理着。很快,辛苦的劳动就有了回报,小黄瓜上市正赶上了个好价格,最贵的时候每公斤达20多元,一茬黄瓜收获下来,收入不菲。李炳治坦言,种大棚很苦、很累,也很“磨人”,但看着自己种出的一筐筐蔬菜被运出,换来一张张钞票,很有成就感。

  刚建设的新大棚,有后劲,夏季也不用“歇棚”,两人拔了黄瓜栽种了丝瓜,现在,丝瓜正值收获期,长势不错。“如今,刚建设的大棚已回本,剩下的就是纯利润了。”望着眼前的两个大棚,李炳治满脸自信。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