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着夏天雨后的凉爽,记者钻进了一温室内,绿意扑面而来,一畦一畦的豆瓣,白嫩细细的豆根,顶着两片翠绿的豆瓣,一缕一缕的阳光透过草帘,洒下一条条白带,绿意更为动人。
“原先根本没有这种菜,这是村民无意中发现的。”村民李可文向记者讲述了豆瓣的来源。1980年左右,李家庄子的村民在大豆破土发芽之际对豆苗进行间苗,见清除的豆苗青青,扔了难免可惜,于是拿回家当菜吃,没想到炒来味道还不错,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它们当做一种菜来吃,当清除的豆苗多而吃不完时,有些村民便把它们带到集市上销售。作为一种新鲜菜,加上价格便宜,附近村民纷纷买来尝鲜。见豆瓣市场不错,李家庄子的村民便开始在自家庭院里撑起泥墙温室,专门种起了豆瓣,后来又逐渐转移到田地上,真正把豆瓣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全村有豆瓣大棚200多个。”村党支部书记李治祥告诉记者,现在村里80%的家庭从事豆瓣种植,并且多数村民靠它发了家,住楼房、买汽车,豆瓣成为名符其实的“金豆豆”。
一粒大豆,按照传统的生长轨迹,本应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田柳镇李家庄子村的村民却只截取了它的前两个环节,把豆瓣当作一种蔬菜,继而发展为一种产业,靠它发家致富,搬进了楼房,开上了汽车。
上世纪80年代,豆瓣开始进入市场,但对于这种新鲜蔬菜,多数购买豆瓣的居民还仅仅是抱着尝尝的态度,待上世纪90年代规模种植后,豆瓣的销路成了问题。
“刚开卖时,我免费请人家试吃。”1997年,李可文认为豆瓣市场尚处于空白,只要人们接受了豆瓣这种蔬菜,需求量就会大幅上涨。于是,他先从周边城市的集贸市场或超市做起,近的淄博、广饶、昌邑等,远的到了北京。两三年后,随着销路的打开,李家庄子的豆瓣种植业已成规模,并逐渐转移到了刚刚兴起的温室之中,由原先粗放的遍地种到一畦一畦集约化种植,现在,一斤大豆可产出10多斤豆瓣。于是,李可文也顺利地从一名纯粹的农民变为产销一体的农家商人,每天收购1700斤左右的豆瓣,第二天早上运到西关集贸市场集中批发。凭借豆瓣这条金路子,李可文的运输工具也从自行车换成了六轮车,家用轿车也开进了家。
收割,打捆,称重……在村民李新华的温室里,他们一家人正忙着收割豆瓣,而坐在一旁的滨州收购商李宝同悠闲地抽着香烟,等着李新华包装好装车拉走。
2009年,李新华带着自家的豆瓣到广饶集市去售卖,被从未做过豆瓣买卖的蔬菜经销商李宝同看中,从此,只要李新华的豆瓣到了收获期,一个电话打去,李宝同便会开着车上门收购。
“豆瓣有个好处,就是价格不会像其他蔬菜一样大起大落。”谈起收购豆瓣的初衷,李宝同认为,豆瓣难保鲜,收割后一天内必须卖出,销售地域半径相对小,他与李新华合作正好利用了“地利”,在寿光、广饶等周围县市区销售。而且豆瓣产量相对固定,销售旺季和淡季(5月1日至7月1日为淡季,其余为旺季)每斤的价格相差不到0.3元,对菜农和收购商都有好处。
浸泡大豆、运土、摊土、种植、洒沙、收割、除土。这是豆瓣的整个种植过程,循环而简单。李新华一般一次种6个畦子,待这一茬收割后,其他畦子的豆瓣已经长得差不多。“夏天六天就可以收割一次,冬天则需约10天。”
“成本小,劳动强度小。”李新华已种植豆瓣20年,他认为豆瓣的优势在于种植成本要比其他蔬菜小得多。拿温室来说,豆瓣对湿度要求较高,温室的后墙用简易的板砖垒砌即可,保温被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遮阴,保温性是其次。算起来,一个豆瓣温室仅需要5万元左右的成本,相比其他蔬菜温室动辄上10万元的支出,成本要小很多。同时,劳动强度也较小,最费力的莫过于运土和出土环节,一个60岁的男子便能处理。“李可文80岁的老娘还帮他种植豆瓣呢。”
豆瓣种植和管理成本虽小,但利润不低。李新华两个20米和50米的豆瓣温室,一年可收入15万元左右,靠着豆瓣,他顺利地给儿子买上了楼房和家用车。“种植豆瓣不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就是零碎活不断。”从李新华的笑容来看,不断的劳作带来的甜蜜远大于烦恼。“寿光内80%的豆瓣都是我们村子供应的,另外周围县市的经销商也会来收购,销路不愁。”
在2013首届中国(寿光)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在田柳镇展位上,记者看到了豆瓣的影子。豆瓣被放到了泡沫盘中,可以作为办公室室内景观来欣赏。
“豆瓣的家庭种植也将实现。”李治祥告诉记者,除了温室种植,豆瓣也可移进泡沫箱种植,边采边吃,满足部分家庭自种自吃的愿望。而作为村子的领头人,他已经把眼光放到了豆瓣产业的壮大和品牌发展上。“我们已经申请了‘掬翠’牌豆瓣,商标也在申请注册中。”他解释说,豆瓣收割时,满手是翠绿,所以取名“掬翠”,也希望豆瓣产业常青不衰。同时,成立豆瓣种植合作社一事也在积极筹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