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特色乡镇 >> 云南红河县垤玛乡发展路上迈大步

云南红河县垤玛乡发展路上迈大步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13/3/22 15:03:00】【  】 【打印】 【关闭

  曾经,贫穷落后是云南省红河县垤玛乡的代名词,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乞讨事件”的严重影响,使该乡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今,垤玛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实施综合扶贫开发,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初春,记者走进垤玛乡采访,所见所闻令人倍感鼓舞,处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扶贫开发助推跨越发展

  垤玛乡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由于受社会、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特别是2011年初,一起名为“微博打拐”的公益行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时间,“乞讨乡”垤玛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引起了省、州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1年5月,红河州委、州政府下大决心,投入1.6亿元巨资对垤玛、三村两个乡进行综合扶贫开发,改变当地群众生存条件与乡村面貌。于是,一场围绕“党建、温饱、惠民、富民、素质”五大工程体系建设为目标的综合扶贫攻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综合扶贫项目的全力推进,为垤玛乡综合扶贫攻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全乡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进程中迈出了史无前例的步伐。”垤玛乡乡长朱福祯说,现在的垤玛今非昔比,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有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乡政府到牛红村有5公里路,但过去由于这段公路是土路,晴通雨阻,群众出行困难。现在进村子的路都已经硬化,再也不用踩着泥巴进村了。村委会主任朱毛龙感慨地说:“过去一到下雨天这条路就变成了泥巴塘,车辆无法行驶,人也无法走,农产品都运不出去卖。现在铺上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方便了,脱贫致富的劲头也足了。”

  培植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自然条件差,产业单一,是制约垤玛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综合扶贫工作实践中,垤玛乡以培植产业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调整结构,依据各地特点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垤玛乡围绕“生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和“绿色经济长廊”、“生猪养殖长廊”,全力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做好冬季农业开发文章,利用坝区资源和公路沿线,着力打造蔬菜产业示范带并初具规模,填补了该乡蔬菜种植的历史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折,为加快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闯出一条新路子。

  当地村民李波哈是全乡发展冬早蔬菜的第一人,两年前,李波哈在政府的扶持下,承包了30亩地种植辣椒、黄豆、京豆、白菜等,获得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其他人共同致富。

  记者走进李波哈的蔬菜地里,只见各种蔬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李波哈边采摘豆角边告诉记者,过去垤玛人吃的蔬菜基本靠外地供应,现在通过政府扶持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当地生产的蔬菜仅能供应部分市场,再过上几年,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滇南小耳猪是垤玛特产,该乡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引进投资260万元,年出栏1000头肥猪的格波小耳朵猪养殖厂,采取“规模发展”与“散户养殖”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扶持养殖示范户养殖滇南小耳猪,让群众通过养殖业脱贫致富。

  在养殖示范户朱建嘎家的后院,两大排猪厩里养着30多头肥猪。“滇南小耳朵猪,不喂市场上卖的混合饲料,猪饲料是自己用杂粮配出来的,这样养出来的猪售价好。”朱建嘎说,仅去年,他家养的8头大肥猪就卖了2.5万元钱。

  如今,禽畜养殖已经成为了垤玛乡群众的一项增收产业。据统计,2012年,全乡生猪存栏2万余头,其中滇南小耳朵猪存栏1.2万头,肉猪出栏3.7万余头。

  建设新农村群众生活大改变

  新农村建设是综合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垤玛乡以综合扶贫开发为契机,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点,加快实施交通、水利、卫生、村容村貌整治、人畜饮水、公共设施等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

  记者走进牛红村委会牛红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喜人景象:一幢幢漂亮的房屋镶嵌在绿树丛林中,宽敞整洁的村内街道连接着家家户户,随意走进农家,室内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村民朱咪斗指着明亮的厨房说:“过去,走出房门便是火塘,房子都被火烟熏得漆黑。政府补助我们改厨、改灶、改窗后,厨房亮了,也比以前卫生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宗和村的朱牙秋在通村公路旁建盖的一幢两层砖混结构、外墙涂着淡绿色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朱牙秋的家里,电磁炉、电饭煲、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他还在一楼开起了小杂货店,又种田来又经商,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普施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然而,破烂的房屋及陈旧的生活习俗与其格格不入,过去,村里遍地污水横流,不少农户家中人畜混居,村民们出门经常是一脚畜粪一脚泥。而今,综合扶贫项目建设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的52户人家建起了新房,并实现了人畜禽分开,告别了陋习。

  文化活动室、卫生公厕是农村现代文明的象征,现在,村委会都建有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成了村民学习和娱乐的好去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