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快讯 >> 沪郊青浦蔬菜基地菜农用新鲜蔬菜给城市"拜年”

沪郊青浦蔬菜基地菜农用新鲜蔬菜给城市"拜年”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22 10:49:00】【  】 【打印】 【关闭

  都看他像个“小老板”,穿着皮夹克,个儿不高,胖胖的,脸上总挂着笑其实他是一名菜农,裤腿上、袖口边、指缝中总带着泥。

  51岁的顾谨是上海弘阳农业公司青龙蔬菜基地的一名菜农。这个基地在青浦,上海的远郊。

  头天夜里上海起了霜,气温最低降至零下2摄氏度。顾谨和其他几名菜农不到5点就起床了,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看,棚内温度是否过低、地膜是否覆盖完好、哪些棚的菜今天可以收了。

  顾谨有30个棚,加起来约15亩地,全部种着青菜、鸡毛菜等绿叶菜。他说,一天可以采摘50筐菜,1000斤左右。这需要他和妻子以及三个工人一起劳作10个小时左右。他说这个工作量并不大,和春节那阵子没法比。

  “上海人是"一日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蔬菜又很难保鲜,必须现收现运现卖,我们的活拖不得。”顾谨边说边麻利地用铲子割菜,掰去黄叶。虽然棚内比外面要暖些,但他的手还是很快被冻得通红,皲裂处也更扎眼了。

  基地里,哪个大棚外停着摩托、摆着农具,那个大棚里就有像顾谨一样劳作的人。收菜、送检、再播种、照料……循环反复,他们保障着上海新鲜蔬菜源源不断的供应。

  2002年,顾谨夫妻俩从安徽来到上海,成了沪郊菜农。“那时听说上海本地人很少种菜了,我在老家就是种菜,在哪种都一样嘛!”可是很快,顾谨就感到在上海种菜还真“不一样”。

  “处处讲科技,时时讲质量,条条框框多了去。”尤其是加入合作社以后,顾谨每年都要接受至少四次种植技术培训。“合作社或大卖场召我们去开会,每次必讲质量和安全。”顾谨说。

  从散户到合作社社员,再到成为大公司“员工”,十年来,“身份”改变带来的是收入倍增。2012年,顾谨夫妻俩实现毛收入15万元,是他在老家和当散户时的三倍还多。十年前,他轻视科技,害怕抽检;十年过去,科学种植与严抓质量已成了他逢人便说的致富经。如今,作为公司一名兼职技术宣传员,他每天都会接到多个向他求教的电话,而他在基地使用的“1”至“100”号菜筐,已成为安全的代名词。

  近一个月来,占地400余亩的青龙基地,每天都要往市区运送约6000斤新鲜蔬菜。空闲时,顾谨和其他菜农会“逛”到车间,看着自己的蔬菜被检测、打包,装上印有“上海市菜篮子工程”标识的运输车,送往城里的千家万户。

  蛇年春节越来越近。再过几天,顾谨就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市民对蔬菜的旺需,会“逼”着他加班到夜里,夫妻俩也将连续第十个年头留在上海过年。好在,今年父母和子女都会从老家来,一家人能够团圆。

  “没有我的青菜,市面价会涨一两毛吧?”顾谨笑着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