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菜,是上海城市指数中的一个特殊指标。上海人爱吃绿叶菜,“一日不见青,两眼冒火星”。菜价的波动,牵动着这根“绿线”两端菜农和市民的心。记者昨日从市农委了解到,为了尽量减少蔬菜价格“跷跷板”现象,上海将多渠道采取措施,其中确保地产农产品供给、建立淡季价格保险机制和都市现代化农业的打造,成为保菜价的“秘籍”。
最低保有确保心不慌
很多市民或许不知道,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上海菜价波动幅度最少的一年。尤其是当全国菜价飙升40%时,上海的蔬菜价格依然只有小幅上涨。据批发市场定点监测,当年青菜的最高周均价和最低周均价分别为4.9元/公斤和1.0元/公斤,与2011年的6.4元/公斤和0.8元/公斤相比,价格波动范围明显缩小。
有菜,才能不慌。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日均消费粮食1.6万吨,蔬菜1.5万吨,生猪2300吨,所需农产品相当部分依靠外省市支持。没有适度的农产品自给能力,不建立本地农产品最低保有制度,上海根本无法稳定价格。
记者了解到,上海坚持每年超额完成10亿公斤粮食生产任务,自给率达20%。同时,稳定和扩大郊区蔬菜种植面积,确保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生产和供应,目前蔬菜自给率保持50%,其中绿叶菜自给率达90%。不仅如此,市政府与9个郊区县以及光明食品、上海实业两个企业集团签订责任书,要求全市种植蔬菜面积不少于50万亩,其中绿叶菜面积不少于17.5万亩,“夏淡”期间不少于21万亩,绿叶菜年上市量130万吨。同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绿叶菜上市量的挂钩奖励。
保险让菜农“不受伤”
自然风险,是对菜农的考验。上海一年有两个淡季,冬季和夏季。以鸡毛菜为例,如果在这两个季节要种,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有一种机制,既能够保证上海每天4000吨绿叶菜供应,又能保证农民能种上放心地。
在上海保蔬菜供应的举措中,有一个“全国第一”的农业保险,就是建立了淡季绿叶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机制。上海对市民食用量较大的5种绿叶菜实施生产成本价格保险,并做到“申保尽保”。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的专项补贴,各区县结合各自情况,再给予相应配套补贴,菜农自负保险费一般在10%左右。
不仅如此,上海还继续完善了这一“保护伞”,在前三年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了同期CPI的指数作为理赔依据,从而让理赔标准变得更为合理。
鸡毛菜收割机将试点
粮食能机械收割,蔬菜也可以?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最新从意大利引进的一台蔬菜收割机的就能做到这一点,9米宽120米长的菜陇,这台机器半小时不到就齐齐割尽。据介绍,这台蔬菜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几百亩鸡毛菜,大大降低了蔬菜生产的劳动强度。
小小一台机器,带来的作用却巨大。鸡毛菜这样的小叶型绿叶菜,过去全靠菜农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又比较大。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介绍,过去一个农业工人割一天鸡毛菜,也就60元-70元工资,现在涨到100元,加上各种保险费、奖励等支出,要将近200元。这使得鸡毛菜的市场价一直降不下来,成了确保绿叶菜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的“瓶颈”。
而如今,“鸡毛菜收割机”的上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目前已经在沧海桑田公司的蔬菜基地正式投入生产,并还会选择几个农田规模比较大的农场进行试用。
作为都市农业的代表之一,上海涉及各类品种的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正在全面推进,各菜区已完成了1253台套冷库的添置。郊区目前已选择了4个相对成熟的有代表性的蔬菜企业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