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蔬菜网】沁阳市崇义镇南山村的小梅家有六亩地,加入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通过土地流转获取两亩地。夫妻俩建起两座蔬菜大棚,一个种辣椒,一个种茄子。董小梅是合作社的首批社员。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社员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共同受益。
1月9日,记者走进沁阳市崇义镇南山村的蔬菜种植大棚,正在俯身清理杂草的董小梅探出头,满脸笑容地和我们打招呼。
董小梅家有六亩地,加入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通过土地流转获取两亩地。夫妻俩建起两座蔬菜大棚,一个种辣椒,一个种茄子。
“眼看春节快到了,新鲜的茄子就要上市啦。”她笑着说。
“今年收入能有多少呢?”记者问。
“八九万应该没问题。”
南山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像董小梅一样种植蔬菜大棚的村民不在少数。以前,他们曾经都是露天菜种植户,也都搞过温室蔬菜,但由于缺乏技术、信息不灵、蔬菜种植品种落后等种种原因,效益不佳。
三年前,在村民荣东方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南山村注册成立了“沁阳市南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董小梅就是首批社员。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社员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共同受益。
“科技人员定期给我们推广技术,前不久,农业局还组织我们去河南农业大学学习。”董小梅告诉记者,这些紫黑发亮的茄子就是她今年引进的新品种。
合作社监委会主任陈学明介绍说,为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合作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植物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不同的种植基地孕育适宜的优良品种。“下一步,我们将紧密联系省农科院,为合作社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种出来的菜好卖吗?”
“不愁卖,我们村的蔬菜主要供应郑州、西安、武汉等大城市,一个电话打来,就能备齐所需蔬菜,第二天就能装车。我们正在建立怀药销售网站,打造果蔬电子商务。”陈学明对销售很有底气。
为了确保农民收益,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合作社每年纯收入中的10%返还农户,10%用于村内建设,45%分红,余者为公共积累。技术有保障,销路没阻碍,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00余亩,发展蔬菜大棚30座,占地150亩,亩均年收入一万元。另有30座大棚在建,吸收入社农户8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