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蔬菜成市场主力
“新鲜菜、新鲜菜,想买菜的都过来看看。”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申第一便民市场里,蔬菜摊主刘大姐正招呼着前来买菜的顾客。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白菜……各式各样的蔬菜摆满摊位,红红绿绿很是新鲜。她告诉记者,蔬菜大部分都是从外地进的,本地蔬菜所占比例很低。
在黑马农贸批发市场,记者看到了骑着农用三轮车卖胡萝卜的臧大爷。与其他商贩所卖的胡萝卜不同,臧大爷卖的胡萝卜不仅个头小、形状不规则,外表还带着些许泥土。臧大爷告诉记者,其他商贩的胡萝卜卖两元钱一斤,他只卖三毛钱一斤,前来光顾的顾客依然寥寥无几。
“这是自家地里种的。”臧大爷指着车上的胡萝卜说。臧大爷来自宁津县柴胡店镇,种了半亩地的胡萝卜。一家人辛苦了一年,原本指望能多挣点钱,但从今年的形势看来,不亏本就是万幸了。“这些胡萝卜时间放长了,容易断成一截一截的,到时候就只能再降价或喂兔子了。”对此臧大爷颇感无奈。
黑马农贸批发市场的管理人员表示,现在市场的日均销售量约为2000吨,但本地菜所占比例不足四成。
本地蔬菜哪去了?
据了解,我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75万亩,全年总产量880万吨。蔬菜产量如此之大,为何市场上鲜见本地蔬菜?
市蔬菜办公室副主任孙保卫告诉记者: “我市蔬菜主要以黄瓜、西红柿、西葫、韭菜等现代化日光温室菜为主。每年拱棚蔬菜到11月份下市,但日光温室蔬菜到次年的2月份才能全部上市,中间这段时间就成为了本地蔬菜的 "空档期",只能靠外地蔬菜填补。”
孙保卫介绍说,今年大面积的涝灾又导致部分日光温室倒塌,越冬西红柿、黄瓜、西葫的种植时间推迟。 “再加上前些日子的低温雾雪天气,更使得今年我市蔬菜生长缓慢,上市量偏少。但元旦过后日光温室蔬菜将逐步上市,预计2月份本地蔬菜将重新占领市场。”
“除季节因素,本地蔬菜大量外销,也是市场上本地蔬菜减少的一大原因。”孙保卫说。
陵县西葫因其肉质细嫩、脆甜、耐储运的特点成为德州蔬菜的一张 “名片”。但占地3万亩,年产量达20多万吨的陵县西葫,在本市的销量却仅为总销量的十分之一。 “这主要是受价格因素的影响。”陵县南李蔬菜批发市场光明蔬菜站经纪人李天保对记者说。陵县西葫品质较高,且大都通过农超对接的形式外销,所以价格要高于一般蔬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地人对陵县西葫的购买热情。 “北京、天津等城市并不产西葫,且消费水平较高,因此陵县西葫在那里较受欢迎。”李天保笑着说。
专家:“全国买、全国卖”已成蔬菜市场常态
外地菜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对本地菜是否会造成一定冲击?对此孙保卫表示, "全国买、全国卖"的蔬菜流通模式,非但不会打压本地菜,反而能够拉近德州蔬菜与全国蔬菜流通大市场的距离。”
那么,这种 “全国买、全国卖”的流通模式会不会增加外地菜的物流成本,从而引发菜价的上涨?经销白菜已有3年的商贩赵金胜给出了否定答案。
赵金胜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12月初的行情为例,外地白菜与本地白菜的进价均为每公斤 0.24元,其他如代理人费用、进场费也都相同,只是在运费上外地菜比本地菜每公斤高出 0.06元,两者的市场基本持平。赵金胜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市民自然愿意选择外地菜换换口味。 ”
孙保卫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对食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地蔬菜已逐渐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膳食需求。外地蔬菜的引进,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需求,也让一些菜商看到了商机,进而丰富了我市的蔬菜市场。
“本地菜要想在蔬菜市场占有更多份额,需要本地菜农提高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的品牌。”孙保卫说,另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也是增加本地蔬菜销量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