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缺乏生产销售的市场信息,就会在交易中处于劣势。天津市西青区积极探索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这个转型阶段,曙光沙窝萝卜合作社成为农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领头雁,它把村内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自主研发检测线提高萝卜品质
近日,记者来到曙光沙窝萝卜合作社采访,正赶上合作社自主研发的萝卜检测线试运行。这条自动化的检测线将为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理事长李树光介绍,合作社聘请工程师,投资400余万元,自主研发了一条“曙光”沙窝萝卜检测线,达到最高标准的沙窝萝卜一个将卖到300元。
沙窝萝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既然是品牌就要有标准,才能保证萝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检测线从萝卜收购到分类全部实现了智能一体化,对萝卜的糖度、果密度、色度等进行自动检测,然后分为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按不同市场价格销售,标准较低的再加工成专利产品。下一步,合作社还将采用自动包装技术,在萝卜包装袋中冲入保鲜气体,再打开包装时借助气体压力萝卜被均匀切开。检测线和生产线的科技化带来的将是萝卜产业的大发展。
从6户入社到如今310户“抱团发展”
面对萝卜滞销的难题,2007年9月,时任小沙窝村委会主任的李树光牵头,组织6位村民成立了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并在区工商局登记注册,取得法人地位。合作社成立以来,以“创品牌、拓市场、促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沙窝萝卜”品牌这个主题,带领广大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组织技术培训与交流,进行产品认证,完善服务和生产设施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合作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带领农民依靠“抱团发展”的力量,脱贫致富。
合作社成立最初,只有6户农民入社。原因其实很简单,农民不知道合作社是一个什么体制的组织,对成立合作社的“门外汉”们不信任。一年之后,看到了合作社发展很好,带领农户致了富,农户们才真正看到了发展前景,现在已经有310户农民加入了合作社。
小沙窝村的村民李国政就是通过加入曙光萝卜合作社致富的。起初,他还抱着观望的心态,家里的9亩地冬季全部种植萝卜,起早贪黑的忙碌一年也就有6、7万元的收入。后来加入了合作社情况就不一样了,合作社以质论价,收购价远高于市价;也不用为病虫害问题头疼,会有农学院的专家来培训,相比之前自己种植轻松很多,收入也增加了很多。现在,李国政家有六个大棚,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全都改建成了智能温室,只要20分钟,不用费力就能解决草帘卷放问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除了科技型硬件设施,合作社还请来农学院的农业专家为社员培训种植知识。今年雨水多,萝卜的播种期就要延迟,为了保证农户种植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合作社专门请来专家,就增施底肥、后期管理等方面做了培训。李国政笑着说:“今年我的萝卜产量能达到9万多斤,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为了使农民增收,合作社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萝卜,并将每年可分配盈余的60%按交易额返还农户。农户们尝到了发展合作社带来的大实惠。
发展壮大同时热心扶贫济困
目前,曙光沙窝萝卜合作社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社。在全国已有18个销售网点,年销售萝卜达500余万斤。合作社开展技术交流培训,把种植反季节沙窝萝卜的秋冬棚室鲜贮栽培技术介绍给农户,让科技带动经济,实现全村增收。如今,沙窝萝卜已经从普通农产品转身成为国家地理标识品牌。今后,合作社将成立一支研发队伍,提升萝卜附加值,实现萝卜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建了试验田,进行萝卜种植实验。他们还将把沙窝萝卜文化、展示、检测、储藏、销售与村集体建设和全区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做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农产品。
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合作社本着“残疾人、低保户优先入会,资金扶持”的原则对民政服务对象进行帮扶。今年,合作社投资2400万元为村里的残疾困难户新建了200余个高规格温室大棚,配备有自动卷帘机,解决了残疾人生产的实际困难。在入社的农户中,低保户的数量占到全村低保户总数的70%。去年,合作社在自身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向区民政局捐款2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