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蔬菜供销,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
省内的黔南、黔东南、铜仁等地的冬春蔬菜,宁愿“千里迢迢”销售到广东、广西等地,也不愿意“就近”卖到贵阳市场。与此相对应的是,贵阳市民普遍感到,与周边城市相比,贵阳的冬春菜价有点高。
为何黔南、黔东南、铜仁等省内冬春蔬菜会“舍近求远”,逐渐将贵阳市场“遗忘”呢?带着这一疑问,连日来,记者展开了调查。
原因分析
优惠政策从有到无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黔南州农委副主任李琼芬说,在“三县一市”没有纳入贵阳前,贵阳曾出台很多鼓励黔南蔬菜销往贵阳的政策。比如,生产上,给黔南菜农免费提供肥料等农资;物流上,发放绿色通行证,保障黔南蔬菜在贵阳畅通无阻;销售上,给黔南蔬菜在当时的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辟销售专区。
李琼芬说,2000年后,随着贵阳本地蔬菜产量的增加,贵阳开始逐步取消针对黔南菜的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黔南菜农把蔬菜卖到贵阳的积极性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广东等外省市场向黔南菜抛出了“橄榄枝”。其中,广东方面对黔南直销广东的菜企、合作社等,生产基地每亩补贴300元,物流方面则按季节给予补贴。
销售窗口不固定
目前,贵阳的蔬菜批发主要通过花溪农产品物流园,其每天的交易量在2000吨左右。
“在这里,没有给省内菜设置销售专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舍近求远’现象的产生。”李琼芬直言不讳:“部分黔南的蔬菜流通企业反映,进入花溪农产品物流园要排很长的队,又没有销售专区;露天交易,日晒雨打对蔬菜品相影响较大。”
对此,黔东南州农委总农艺师杨洵有同感。他说,黔东南蔬菜与广州、东莞、湛江以及重庆等地的多个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销售窗口比较固定,“在贵阳缺少稳定的销售窗口,影响了黔东南蔬菜大规模进入贵阳市场。”
与黔南、黔东南相比,铜仁的蔬菜外销量相对较少,进入贵阳的更少。铜仁市农委高级农艺师陈玮说,铜仁的蔬菜外销主要是与湖南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合作;还有一部分就是广东等地投资商在铜仁建基地,自家将菜拉到各地销售。他表示,倘若贵阳要与铜仁在冬春蔬菜供销上合作,应该为铜仁蔬菜设置销售专区。
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影响了黔东南与贵阳的蔬菜产销合作。”杨洵坦言,前段时间,他还到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去考察,帮助黔东南菜农找市场,“要是晓得贵阳有这么强烈的合作愿望,我们肯定更愿意与贵阳方面谈了。”
据杨洵介绍,黔东南州蔬菜种植面积约120万亩,目前年外销量约10万吨,参与蔬菜产销的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有70家左右。“但贵阳市民在哪个时间段需要哪些蔬菜,市场需求量与价格是多少之类的信息,我们的菜农基本不掌握。这也导致菜农不敢贸然扩大规模,不敢贸然大规模进入贵阳市场。”
对此,陈玮也表示,市场信息不畅,也是导致铜仁蔬菜难以大规模进入贵阳销售的原因之一。
合作前景
面对稳步增长的贵阳冬春蔬菜市场
四地政府合作意愿强烈
目前,贵阳常住人口为432万,日蔬菜需求量在1200吨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贵阳的城区人口将稳步提升,蔬菜的消费量也将随之增加。面对这一“蛋糕”,贵阳、黔南、黔东南、铜仁四地政府都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贵阳市表示,贵阳希望与省内地市合作缓解冬春蔬菜价格相对较高的问题。今后,贵阳将把所需蔬菜品种分别提供给各地进行差异化生产,同时,以补贴方式鼓励三地的农企、合作社等将蔬菜运到贵阳销售,尽快解决蔬菜销售窗口的问题。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黔南、黔东南、铜仁等地表示,只要解决好市场信息、销售窗口、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肯定会优先选择将蔬菜销往贵阳。
另据了解,此前不久,贵阳市曾组织相关部门到黔南、黔东南、铜仁考察当地的冬春蔬菜生产、销售情况。考察中,四地政府已就冬春蔬菜供销达成初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