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检地域急剧扩大人员设备严重不足无证调运现象突出执法取证管理薄弱
一到12月,海南岛上的南繁育种基地就到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段,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的5000多名科技人员如候鸟般来到这里,进行育种试验和种子繁育。据统计,50多年来,全国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都经过南繁选育,可以说,南繁基地对我国种业发展以及粮食连年丰收功不可没。据海南省南繁办统计,2011年,南繁育制种面积达到20.1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总产量达到3500万公斤,比上年增加近500万公斤,其中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南繁基地规模的迅速扩张,植物检疫风险也在增加。一方面,种苗及其繁殖材料的频繁进出,给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提供了便利。如棉花黄萎病、香蕉枯萎病等都是随着国外引进种苗或者南繁种苗调运传入海南的。近年来,我国发现的400多种外来入侵生物中,海南省就有160多种,海南已成为我国外来生物入侵与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南繁基地也是全国育种材料的集散地,育种材料来到这里,又由此流向全国,如果不加大植物检疫力度,南繁基地将变成“病源虫窝”,加速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给南繁基地生态安全乃至全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鉴于南繁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1976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了自治州植物检疫站。在此基础上,农牧渔业部于1984年成立了农牧渔业部三亚植物检疫站。2007年,海南省编办正式成立海南省南繁植物检疫站,专门负责南繁植物检疫工作。从1976~2012年,南繁植物检疫站累计检疫南繁作物面积20.6万公顷,签证调运南繁种子18.2万批次,先后截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棉花黄萎病等多种检疫对象,就地封存病种3.8万公斤,有效保护了南繁基地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安全。
尽管如此,记者跟随全国植物检疫联合执法检查组近期在南繁基地调查时发现,现有的植物检疫能力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南繁基地需求。首先,检疫地域范围扩大和数量急增,而检疫人员和设备不足,检测手段落后,往往只能靠肉眼识别。目前,南繁基地已经从琼南的三亚、陵水和乐东3县市扩展到临高等琼北县市,每年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到海南加代、繁种近千批次,有10万多公斤的种子种苗进入南繁基地,5000多批次、约3000万公斤种子种苗调运出岛,海南省南繁植物检疫站加上司机、会计在内总共才10人,而琼北南繁县市植保植检人员县均2~5人,除植物检疫外还承担着繁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由于投入不足,南繁检疫性有害生物隔离场建设还有很大资金缺口。二是育种单位不申报和无证调运现象比较突出。据统计,目前南繁制种面积超过20万亩,但每年申报产地检疫的仅7~8万亩,约占1/3。其中,漏报、少报、不报检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南繁单位和个人未办理调运检疫证书,私自把种子调进南繁基地,给南繁基地的育种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三是检疫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琼北育种区面积超过5万亩,但其植物检疫工作由海南省植保植检站委托各县市植保部门管理,检疫数据还没有统一输入到南繁检疫数据库,加之省际间联检比例较低,检疫执法取证难、执法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近年来,不管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还是种业发展规划,都把南繁基地建设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而能否补上植物检疫这一短板,直接关系到南繁基地的发展前景乃至全国农作物种业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虽然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重视,但限于软硬件的不足,当前的南繁植物检疫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囿于检疫证书签发与检查,对限制检疫对象传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要改变这一现状,全面提高南繁植物检疫能力,必须根据南繁基地的检疫需要,适当增加人员,提高检疫人员素质;加快南繁检疫检测中心和隔离场建设,改变依靠目测的落后做法,提高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此外,要加强南繁植物检疫平台统一管理,加强省际间联合检疫,加强内外检的沟通配合,加强与交通、航空、邮政、物流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检疫管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