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蔬菜价格降低减轻了市民菜篮子的负担,但部分蔬菜留在地头卖不出去,也让菜农直犯愁。面对忽高忽低的市场波动,一些农业合作社却通过签单销售等形式,实行规模化生产,稳住了市场。
签了单,价格就不能改
24日,在历城区唐王田丰蔬菜种植合作社,近7000平米的联栋温室内种植着豆角、辣椒、黄瓜、鲍芹等蔬菜,3位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水果黄瓜,新鲜的黄瓜一个个整齐地摆在筐里。合作社理事长陈学奎刚从市区送菜回来,手上还带着泥土。谈到10月份以来一些地区出现的蔬菜滞销现象,陈学奎表现得比较从容,“和分散农户相比,我们的订单农业占了四成左右,主要和一些专卖店、超市签订合同,还为一些合作单位提供蔬菜。我们的蔬菜品质高,订单价格要比普通蔬菜价格稍高。订单下完后,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销售,受市场的影响较小。”陈学奎说。合作社种植的灵芝山药的市场价可以达到每斤10元,黄心白菜市场价可达3元一斤,而现在普通白菜的价格每斤只有几毛钱。无公害韭菜则和超市签合同,价格比普通的韭菜贵3—5倍,平均价格在10元一斤。
在济阳县曲堤镇黄瓜种植基地,黄瓜刚开始收获。早上天一亮,农民们就到大棚里摘黄瓜,到9点就有客户上门收货。现在,一个大棚一天差不多能卖三四百斤,农民们说,到了下个月,预计一天能卖七八百斤。
在整个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的当下,这里的黄瓜价格和去年同期没有太大变化。该镇副镇长王兴泉回忆,最初大棚刚建立的时候,由政府帮着联系客户,现在曲堤黄瓜蔬菜基地在全国各地都已有了客户。现在黄瓜刚开始下,已经有二三十家客户过来买黄瓜,到了下个月,会吸引六七十家客户,过几天东北的客户来了,销量肯定会增加不少,广阔的销路避免了因一地经济原因造成的滞销问题。
规模化生产才有议价能力
终端市场并非对所有前来推销的农户都“买账”,只有那些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蔬菜在议价中才有主动权。
田丰蔬菜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180多亩,其中有机韭菜40亩,有机大白菜60亩。和普通农户的粗放经营不同,规模大便于进行标准化种植,产出的蔬菜品质高价格才能高。在合作社,记者看到有4个100立方米的沼液池,联栋温室内则悬挂着一张张黄板,上面布满白色、黑色的小颗粒。“为了保证蔬菜的口感,我们不用化肥,用豆饼,还使用沼液做有机肥料。黄板上都是一些小型害虫,我们不使用农药,用黄板粘虫或者用植物源杀菌。我们种植规模大,这样做也能降低成本,品质也高。普通农户就做不到这些。”陈学奎说。
而王兴泉回忆,在种黄瓜之前,曲堤镇的农民主要以种小麦和玉米为生,收入很低,镇政府负责人去外地参观蔬菜大棚,回来就萌生建大棚的念头。于是先让镇里的农民免费种植几亩地,等到收获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种植出来的黄瓜质量好,就开始广泛种植,曲堤黄瓜种植大棚也开始渐渐形成,由最初的几千亩地发展到了如今4万多亩,上万户农民参与大棚黄瓜的种植。
今年曲堤镇的黄瓜价格在每斤1.2元到1.3元之间,和往年差不多,但销量依然不错。对于不时发生的蔬菜滞销的情况,王兴泉说,散户除非种植地离市区近,否则价格难以稳定。“要想稳定,首先要有规模种植,有了规模,应用上技术,保证质量,在客户面前才有议价能力。”
错时种植避免扎堆
而在“种什么”这个问题上,菜农也有侥幸心理,“今年白菜贵,那就扎堆全种白菜。到来年,大量白菜必然要拉低价格。由于获取信息的片面和滞后,蔬菜产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陈学奎表示。
陈学奎的做法主要是根据历年来的市场反馈,还有一些“土办法”。“比如要种白菜,我会打电话问问关系好的种子销售商,看看今年种子卖得怎样,如果多了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减少种植或者改种别的。”陈学奎说。但是这样,了解到的也只是单一蔬菜、单一区域的情况,地区性、全国性的情况了解不到,信息一闭塞,就会出现扎堆种植的情况。
合作社的另一个办法是依靠专家推荐的新品种,这样可以先期占据市场先机。“蔬菜的上市时间也决定菜价的高低,一般上市早一个礼拜价格就高出很多。所以我们会运用生物技术提温,用专利品种争取早上市,而秋天就推迟上市,尽量错开蔬菜的高峰期。不过有蔬菜专家建议,错时种植务必要考虑市场需求,一些市场需求量小的产品,错时种植风险相对较大,要做好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