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综合 >> 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斐然 太空农业呼之欲出(图)

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斐然 太空农业呼之欲出(图)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2/7/26 9:55:00】【  】 【打印】 【关闭

  由农业部主办,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协办,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12家单位承办的“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今天上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宣布“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开幕”,并参观展览。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开幕式上致辞。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主持开幕式。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徐延豪,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等出席开幕式。

  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有力支撑了农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举办“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就是为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推动农业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开展,宣传十年来农业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展示农业科技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据透露,本次展览主题为“宣传农业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其中,室内展示面积3000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400平方米。展览主要内容包括保障篇、成就篇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保障篇展区。本部分通过视频、图表、照片等展示手段,把有关农业科技的文件、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数据等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展示有关农业科技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人才建设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出台政策法规文件,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展示十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农业科技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发展规划等,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比如,从2004年开始我国连续下发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包含有支持农业科研创新、技术推广、科技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聚焦农业科技,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农业科技发展。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建立了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和技术推广,着力推进农业技术社会化发展体系建设,为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非政府部门投资,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新格局。

  三是培养人才,支撑农业科技发展。以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有力保障。十年来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取得突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展开,教育培训活动丰富多彩,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素质的提升。

  第二部分:成就篇展区。本部分结合实物、场景、模型、沙盘、多媒体等手段,重点展示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新型农业科研体系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新品种培育、农业重大灾害防治、高效高产种养技术与农作制度、农业机械装备及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生态林业和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在保证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稳步提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是科技提高了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科研创新步伐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由2003年的45.97%提高到2011年的53.5%,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2011年粮食产量更是突破11000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新型农业科研体系逐步建立。建立完善中央、省级及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全面启动农业部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健全农技推广组织,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如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信息平台等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更加显著。

  二是科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推动了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预防和控制农业重大灾害,尤其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效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提升了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能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养技术与农作制度的研究与应用,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快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及GPS、遥感等多种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农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为农业综合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设施农业摆脱了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域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制约,实现了蔬果、花卉等主要设施园艺产品的终年高效增产。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提高,有效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农业附加值。低温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数据自动检测与记录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基因工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农业育种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科技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我国在节水农业、土壤改良与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节水农业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森林资源,实现了森林多效益的永续利用。

  四是科技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进步在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人民膳食结构、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十年来,农业部大力开展了沼气工程建设,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的开发与利用,同时积极推动省柴节煤炉、灶、炕的升级换代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使农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逐渐成为美好的生态家园。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各环节信息档案记录、产品编码标识等,实现对农产品整个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跟踪管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展览最后,运用先进的DLP屏幕拼接手段表现未来农业,描述一幅幅宏伟蓝图。重点展示未来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目标愿景。揭示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本次展览还包括400平方米的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农业机械。

  可以说,本次展览融成果展示、技术交流、科学普及于一体,政策性、技术性强,展览规模大、涉及领域宽。在设计上体现艺术性,采取整体特装方式,各展区围绕主题,形成统一、协调的展示效果,整个展览设计充满浓厚的艺术气息。在内容上体现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突出重点、亮点,展示了十年来农业科技中最有代表性的经验典型、先进技术和产品。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多样性,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以实物为主,伴有场景模型和互动项目。共展示实物展品120余件套、液晶屏、触摸屏5件套、模拟场景4个、互动项目6个、沙盘模型4组。有60平米超大LED屏1个,DLP连屏1组。展品中不仅有摘黄瓜、码垛机器人,无人驾驶喷药飞机与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农业设施和运用于农业气象的测风雷达、无线电探空仪、雨滴谱仪、农田小气候站、人工降雨高射炮等实物展品,还有大牲畜标本,活鱼虾,太空育种花卉、蔬菜以及竹子、菠萝、香蕉、玉米等纤维制作的衣物与食品,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特别设计的咖啡品尝区,在场馆内真实再现了大海、沙滩、椰树等场景。现场焙炒咖啡豆,磨制、冲泡咖啡,让观众在室内便可享受纯正的海南风味和自然风光。

  据了解,中国农业继地球农业、海洋农业后,太空农业将成为新的农业领域。其中包括利用卫星或高空气球携带搭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昆虫等样品,在太空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条件作用下,诱发染色体畸变,进而导致生物遗传性状的变异,快速有效地选育新品种的空间诱变育种;利用卫星和空间站在太空环境下直接种养生产农产品,用于解决太空人员的食物来源,甚至返销地面以补稀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