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兖州市夏粮生产又获大丰收。据农业部门测算,全市45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4公斤,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
从“六五”时期开始,兖州就一直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吨粮县”、“双千市”,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30年来,兖州已经从农业大县变为工业大县,从财政小县变为财政强县。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兖州的科技兴粮、农业机械化等,仍然在全国处于排头兵地位。
工农并举是怎样实现的?兖州市委书记张玉华说,这得益于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推进三项举措:一是完善生产条件;二是推行科学种田;三是做强粮食加工。
“四化”奠定丰产基础,每亩粮只需5个工
“多亏水足,俺家今年一亩地收了1000多斤麦子,比原来多多了。”漕河镇大厂村村民刘中山说,现在只要把卡一刷,水就出来了,再也不用搬着柴油机,扯着千米长的管子去浇地。
大厂村是一个贫水村。一直以来,村民吃水都成问题,农业灌溉更无法保证。在兖州包括大厂村在内的贫水区,耕地有3万多亩。从上世纪60年代,兖州引导农民挖了很多沟渠,当地人称为“长条井”。有的沟渠靠近泗河饮水方便,有的离河远,就只能靠下雨。“长条井”一定程度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但不能时时保证灌溉需求。好的时候,粮食亩产也就300多公斤。
“也打过水井,但地质勘探院的来看过,说地质特殊,地下没水。”漕河镇纪委书记龚强说。打井不通,就想怎样把“长条井”更好地利用起来。2010年,兖州投资2630万元在漕河镇进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在靠近泗河的“长条井”边建起提水站。如果其他“长条井”缺水,就通过提水站及时供水。赶上泗河水量不足,就协调周边水库放水。现在,“长条井”可以保证整个贫水区的用水。
兖州农业局局长张士坤介绍,兖州几十年没间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林网化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可以降低风速40%,提高空气湿度6%,增加土壤含水量9%,提高粮食产量5%以上。
近几年,兖州不断优化生产条件,每年投入农业1亿元以上,60万亩耕地实现了“四化”:农田林网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设施标准化,每亩粮食作物每年仅需5个工。
科技启动丰产引擎,高产县变成示范区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上世纪80年代初,“科教兴县”写进了兖州的治县方略。1996年起,兖州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小麦精播高产、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等20多项农业新技术。良好的农业基础,稳定的粮食产量和优质的粮食品质,吸引了众多农业科研机构和良种生产企业的眼球。
6月12日,兖州市大面积麦收基本结束,但小孟镇史王村张显柱的5亩麦子迟迟未动。他在等山东农业大学田继春教授。原来,这5亩地是田教授的试验田,麦收前田教授将种子公司负责人喊来,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个品种的优点。“它叫‘山农20’,在兖州表现出的抗病性、抗倒伏、防早衰等综合抗性比较好。”
目前,已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所等1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兖州设立科研基地,并有齐鲁种业等多家良种收储企业的良种繁育场设在兖州。近年来,兖州还先后承担了国家“黄淮东部(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多个项目。
兖州的“土专家”也在努力。在兖州农科所二十里铺村的试验田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方正的品种试验地块,有的品种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实验。在农科所所长武同华的手里,有厚厚一摞资料,记载着兖州近十几年的实验数据。
近年来兖州市每年建设4000亩核心技术示范区,在示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产地块建设200亩试验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展示示范。今年,兖州市100名农业技术员,结对帮扶全市1000名科技示范户。
产业化添动力,收储仓建到地头上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逐渐成为兖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兖州继续发挥农业基础好、优质农产品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及其外延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小孟镇沙窝村的仇汉华,是沙窝村惠农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要负责把全社2000亩小麦卖个好价钱。“我们种的都是优质麦,不愁卖。”仇汉华说,去年小麦每亩收到了1100斤,按市场价正常卖,就比普通小麦高,再加上收购方济宁利生集团出的价比市场还高,最终卖到了每斤1.28元。今年利生集团和老仇早早打了招呼,收购价在市场价基础上多加一分钱。为了“抢”到粮食,企业还把收储仓建在了村地头上。
目前,兖州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0多家,年加工小麦能力达到80万吨。僧多粥少,势必价高。拿今麦郎面粉(兖州)有限公司来说,公司日处理小麦500吨。按每亩产量550公斤计算的话,每天加工处理近1000亩小麦。
“在兖州,农民通过产业化获取的纯收入占其总体收入的75%,仅优质优价这一项,为全市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兖州市市长董波介绍,目前,兖州80%的农产品经过转化增值进入市场。
扶持农业大户,规模经营瓜熟蒂落
“今年我种的‘济南17’,优质强筋麦,一亩地收了1100多斤,现在价格到了每斤1.1元,估计每亩地纯收入近600元。”新兖镇杨庄村种粮大户杨建军说。
杨建军承包了村里的355亩地。杨庄村临城靠厂,大多数农民到企业上班或进城务工。农民愿意把地流转出去,在获取工资收入的同时还能得到流转费。而对于杨建军来说,土地集中经营后,他购买农资量大价低,在种地成本上有所降低。另外,除国家惠农政策外,兖州市还对家庭农场进行奖励。种植粮食作物按每亩100元、种植露地蔬菜按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如果资金有困难还可申请贷款,市政府在3年内给予实际发生利息数额50%的贴息扶持。
为更好地推广家庭农场模式,兖州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一是“1111”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构建1名院士、10多位专家、100名技术员、1000名农村创业人才的结构框架。二是成立农业人力资源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供需对接的平台。三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兖州市已有家庭农场近20处,未来的5年,该市计划将这一数目扩大到5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