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部日前发布的上半年休闲农业发展情况,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群化,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各地区在实践探索中,现已形成了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风情村寨型、基地资源带动型等模式。业内专家认为,当前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转型期,须多方着手发挥好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
――休闲农业加速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在我国迅猛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园、农家乐等已发展至150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2万家,年接待游客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15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休闲农业处调研员邵建成介绍,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已从萌芽起步发展到规范提高的新阶段,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迅速壮大,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据记者调研,不少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游览、农事体验、科普示范等功能,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延长了产业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和茅山镇依托10万亩葡萄园,通过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延长采摘期及实施标准化栽培等,实现就地采摘销售,基本形成了以葡萄采摘为龙头,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农家休闲、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在休闲农业的拉动下,葡萄销售期比往年缩短15天以上,价格上涨近30%,每亩增收3000余元。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创收的新增长点。根据四川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比纯农业乡镇高15%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农民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陕西省西乡县城关镇莲花村依托1.2万亩樱桃发展休闲农业,目前已有休闲农家接待户86户,解决400余名村民就业,间接带动2000多名村民参与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2011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万元。
此外,休闲农业也成为实现文化传承、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举措。重庆市九龙坡区挖掘提升巴渝文化、华岩佛教文化、铜罐驿码头文化等民间特色文化,并以重庆美食和火锅饮食文化为重点,依托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业,开发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成为附近市民及周边省份群众乡村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
――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休闲功能上,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在空间布局上,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在经营规模上,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在经营主体上,也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逐渐形成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类型,不同的划分标准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
城市郊区型。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距天安门20公里,距天津新港120公里,京哈高速路、六环路等穿镇而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当地以特色果品、花卉苗木及特犬养殖为主导产业,举办休闲农业节、梨园采摘节等,提供几十种农特产品供游客采摘和购买,同时开放农业合作社产区、大棚、温室供游客参观。
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福建武夷山市吴屯乡坐落在武夷山市北部,分布着闽北传统的乡村民居及田园风光。毛竹、稻花鱼、烟叶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其中,颇具吸引力的稻花鱼养殖,已成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之一。
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江苗寨,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原生态文化和传统建筑,拥有全国最大最典型的吊脚楼建筑群落。当地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道路,打造“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住农家院”的田园式休闲农业。
基地资源带动型。基地带动型和资源带动型的休闲农业模式近年来兴起,成为没有地缘民俗优势的地区首选。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在农业资源方面,森林、湖泊、草原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余展表示,多元化模式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既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又对社会投资产生了强劲引力,是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强化政府统筹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品牌化建设力度不足等难题待破解,须强化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
首先,因地制宜做好区域发展规划。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表示,发展休闲农业,必须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现有基础合理布局,科学地进行近期和远期规划,这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统筹引导。唯此,才能解决部分地区服务特色雷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东阳说:“硬件环境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避免纸上谈兵。”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建议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休闲农业和具备开发休闲农业条件的村镇倾斜,加强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信息网络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
再次,确立行业的规范标准,加大对从业者的培训。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新元表示,目前,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建设、安全、餐饮、住宿、环保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或规范不够健全,且服务者大多是当地农民,没有经过严格培训,服务观念较为落后,没有统筹安排。建议围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共同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加大人员培训,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
最后,积极推动品牌创建。策划包装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产品知名度。重庆市农委计划处副处长艾丰说,在国内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仍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地区尚未开发,凭借当地的乡村风景、特色农业及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完全可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