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卖出平民价
省城南部山区农副产品丰富,但以前特色农产品基本是农民自产自销,规模小而散,南部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很难卖到城区大超市来。昨天上午,在华信路一家大型超市,记者看到许多消费者正围着南部山区的果蔬专区进行选购,“韭菜两块一,香椿芽七块六,甜瓜九块七……这些是无公害蔬菜,价格却比平时便宜多了。”
记者看到,除了南部山区蔬菜、水果,还有山货,山核桃19.5元,山鸡蛋8.5元,“平时山鸡蛋12元一斤,比自己去南部山区买还合算,”消费者张女士表示。
锦秀园蔬菜供货公司的负责人艾峰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农超对接”,“公司正在与济南市历城区七家大型超市对接,在此期间,所有农产品没有进场费,也省去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除了锦秀园,历城区有8家农产品企业与7家大型超市对接,80多个品种特色农产品实现专区直销,价格便宜了约20%-50%。
流通环节多是症结
“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是导致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艾峰向记者透露。据了解,一般的,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菜篮子里,至少要经历四个环节: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
在某些地方,流通环节可能还要更多,销地批发可能还要分为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等,中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层层都要从中加码。因此,蔬菜进入流通环节后,价格就开始成倍上升,这当中除了必不可少的成本,还被加进了很多不合理甚至多余的收费项目。“农超对接,采用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直接省去了中间环节,为供应链压缩了20%——30%的成本。”
蔬菜要进超市,需要过很高的门槛,而最重要的就是蔬菜残余农药检测。艾峰表示,他们基地建有自己的检测站,“只有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这样既让蔬菜销售有了安全保障,对农户种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超对接有望变常态
既然“农超对接”让市民、农民、超市三方都获利,为何不快速全面推广?据了解,与传统批发市场相比,几乎所有超市都对直采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其中农产品规模、产品品种的丰富性、配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制约农超对接的关键因素。
记者了解到,历城区工商分局将在南部山区西营镇建立一个农产品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明年有望投入使用,通过农产品的推介、展销、订货,用订单量化农民种植的产量、数量和面积,形成农企、农超合作畅销机制。”历城区工商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