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寿光农业永擎科技“大旗”

寿光农业永擎科技“大旗”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2/4/27 10:51:00】【  】 【打印】 【关闭

  4月20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奏响了“绿色·科技·未来”的强音。以农业科技作为最强力的“引擎”, 靠着科技的魅力,已举办十三届的博览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30个省市区的上千万人参加。用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的话说:“寿光人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最为深刻,对科技的渴望无比执着。寿光靠着科技的引领,用土地做文章,把农业做大、做强。”

  当记者走进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7号科技馆,更是在惊喜中体验了科技的奥妙。

  机器人种菜敢为人先

  蔬菜管家机器人穿梭于菜园之中,动作精准,一气呵成,让记者在零距离接触中感受智能化种植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由寿光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的自动导航系统由数字指南针、磁性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几部分组成,有多种功能。第一种是智能化蔬菜管理机器人。它能在蔬菜管理平台上进行智能行走、转弯、后退等人体动作,还能利用生物、物理技术进行电子杀虫,低温溶氧杀菌等动作,还能自动添加和调节喷洒药量;第二种是环境监测机器人。它可以利用无线传输系统监测温室内蔬菜生长环境所需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通过无线传输功能,将视频传到(2—3千米)的管理中心,进行对蔬菜生长病害防治与管理。第三种是智能化采摘机器人。它能利用能源系统提供动力,在蔬菜种植区内通过导航系统,根据设定路线智能行走系统、光电传感系统和颜色识别系统确定采摘菜的位置,完成采摘、投放和收集运输任务。

  空种地瓜连年结薯

  地瓜从来地里生,今朝累累空中挂。记者头上高悬着数不尽的红薯,让人耳目一新。

  据技术人员介绍,“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不仅能叫红薯秧子想长多大有多大,而且还能想在哪儿结薯就能在哪儿结,而做到空中结薯或连续结薯的奇观,首要条件是选择在有良好光照、温度、湿度的温室内和使用无土栽培或半无土、半有土栽培相结合。红薯能悬空生长,需要先培养在营养液里生长根系,再供给植株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红薯是在薯蔓上采取“基质”或土壤诱导而培育的。当薯蔓上膨大的红薯采收后对薯秧生长并没有影响,只要基质好,就很容易触摸到膨大的薯块,从而随意挑选收获的红薯。未长成的薯块,可保留继续膨大,以便日后再收。这种空中栽培模式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还为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开辟了新的思路。

  光伏太阳能种菜显奇观

  在光伏新能源大棚,技术人员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种植相结合,采用太阳能光伏发出的直流电,直接为农业温室进行补光。记者看到太阳能电池板都连通着一根根电线,每根电线连接一排LED灯。温室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为LED灯供电,整体系统是利用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分光技术,将太阳光分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光能。经过“分光”,适合植物生长的红光等“营养光”进入大棚,而抑制植物生长的蓝紫光则被隔离。红光即“营养光”是采用纳米补光系统,在阴雨雪天、夜晚等光照不足的时候能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光,从而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同时还能提升大棚内的温度,可使3个月的生长周期缩短到2个月,蔬菜增产效果显著。蓝紫光又叫抑制植物生长光,在展厅蔬菜开花结果时期,纳米补光系统会为其提供蓝紫光照,抑制根叶的生长,促进果实的生长。

  据了解,本届菜博会汇集了国内外蔬菜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共展示名优蔬菜、瓜果、花卉品种2000多个,现代化栽培模式30多种,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让人们饱享着“科技大餐”。

  “寿光抓住了前沿科技的"牛鼻子",农业发展才能这么持久、这么有活力。菜博会作为一个窗口,把世界一流的品种和技术送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广大农民群众在与高新技术品种零距离的接触中,增强了对前沿科技的认识,学到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本领。”寿光市市长朱兰玺说。

  科技的推动让寿光一举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蔬菜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等称号,无不彰显着科技在寿光推广、应用和创新的巨大成效。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