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彭州市隆丰镇、九龙镇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山东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院所专家,以及西南生态区项目组成员共30余人来到这里调研大蒜基地生产情况。这也意味着为期两天的2012年西南生态区葱姜蒜生产调研与技术对接研讨会拉开了帷幕。
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在北方大葱价格涨声一片中,成都大葱价格并未遭受太大影响。“主要源于成都市民对大葱的需求量不大,大葱在家居生活中主要是配菜,同时,还有小葱作为大葱的替代菜品。”来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专门研究大葱产业的专家崔连伟分析。
成都蒜薹
因天气冷迟半月才成熟
三月底,来到彭州市隆丰镇双埝村大蒜基地,刚靠近蔬菜种植基地,一阵浓郁的蒜香扑鼻而来,风一吹,田地里绿油油的蒜苗随风摇摆。专家们也忍不住拢了拢领口的衣服。“没想到这个季节,天气还这么冷嗖嗖的!”
“天气冷了,我们的蒜薹都比往年推迟了半个多月成熟,商家都打电话催问好几次了,这不,我得赶紧理出一批,成都的货车下午就来。” 蒜苗地里,双埝村三组的张大姐正在忙着打蒜薹。攥着蒜薹钩,利索地一拉,再一推,然后顺势往身边一收拢,三个连贯的动作一气呵成,眨眼的工夫一根根嫩绿的蒜薹便从蒜苗中脱身而出。
“漂亮,这动作太帅气了!”突然,专家团队中嘣出一个声音。说话的是刘世琦,他是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在全国各地见过许多的蒜苗基地,第一次见到打蒜薹场景。现场,他给记者讲述南北大蒜种植的差异。“但凡种植,对环境要求都相当高,大蒜也不例外。就产品而言,北方种植蒜头较多,成都平原更多的是种植蒜薹;种植方式也不相同,北方的播种方式相对精细,主要是点播,成都平原属于撒播;技术方面,北方天气干冷,需要用地膜保温保湿,而成都平原气候湿润,只需要铺一层干草就行了。”
基地培育新品种
成都大蒜远销东南亚
“基地里种植的正是我们推荐的新品种,当地老百姓称的矮子蒜,属于中熟品种,蒜头大、蒜苗色泽更绿,叶片也更厚,再过半个月,也到了该上市的时间。”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专家帅正彬是基地的长期专家顾问,各种信息信手拈来。
据介绍,四川葱姜蒜在国内独具特色,而成都平原的气候土壤条件,更适合大蒜和生姜的生产,而大蒜更胜一筹。为此,市农林科学院承担“西南生态区葱姜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题研究任务之初,就将彭州市大蒜重点种植区隆丰、葛仙山等镇确定为试验基地。同时,作为国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院所组织专家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新技术,推荐新品种,以及统一购买农资等服务。目前,在大蒜重点种植区隆丰、葛仙山等镇推广大蒜分段配方施肥技术、肥水科学管理技术等大蒜栽培新技术,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合作,建立了3个成蒜早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区,面积500亩。随着项目生产技术规程的示范推广,四川大蒜种植面积占据西南地区“半壁江山”,约40万亩,而成都又是四川地区的最大产区,种植面积25万亩。
而成都大蒜种植主要分布在彭州、温江和金堂。其中,彭州常年大蒜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蒜薹15万吨、蒜头5万吨,创造社会效益高达8亿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我们的蒜薹销路好得很呢!”彭州市农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满足本地市场供应,彭州蒜薹还销往国内各大中心市场,并外销到日、韩及东南亚国家,蒜头主要作为蒜种销售到省内外各大产区,是国内早熟蒜种主要的供应基地。而温江的红七星大蒜也是国内知名的独头蒜品种。
专家声音
推进大蒜生产现代化、标准化
(刘世琦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质量安全是当前我们最关心的话题,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内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推进大蒜生产的现代化、标准化。各主产区建立大规模示范基地的同时,要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大蒜安全生产技术,从品种、基地建设开始,全方位建立和实施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加大产业技术投资,优化品种结构,发展无污染的绿色大蒜基地,努力提高品质,提升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质量管理,创建自有品牌,提高企业国际市场认知度。
加强生姜深加工研制
(徐坤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生姜营养丰富,活性功能成分较多,是一种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原料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目前,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正在研制以生姜为原料的药用保健品,尤其是“三品”生姜,将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引进和创新生姜栽培育种技术的同时,还要尽快开发具多种功能的精深加工产品,如生姜精油、姜黄素、姜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等,以促进该产业的协调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