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当播种蔬菜遇到科技 打造全新绿色寿光

当播种蔬菜遇到科技 打造全新绿色寿光

【来源:农博网】 【时间:2012/2/1 9:06:00】【  】 【打印】 【关闭

  如果没有去过寿光,你不会感受到蔬菜产业是如何蓬勃发展、富了一方;如果没去过寿光菜博会,你不会知晓天地间有如此多的蔬菜品种和令人惊叹的产业技术:那长在空中的地瓜、状似飞碟的南瓜、拔地而起的茄子树、从天而降的圣女果、结在南瓜秧上的黄瓜……置身于寿光现代化的蔬菜大棚里,你仿佛走进了蔬菜自由王国,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又都充满勃勃生机。

  科技与人才双支撑

  “寿光农民也出去打工,每年在外面有3000多人,主要是到外地市县乡担任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或科技特派员什么的。”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说这句话时很平静,但他的心里一定是自豪的。

  寿光市共有102万人口,农业人口8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为农民贡献4000多元。寿光人自古就有晒盐种菜的传统,近二十年来,勤劳的寿光人以市场为龙头,一手抓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手抓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加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寿光市共有12家科研机构为蔬菜生产提供科技支持,同时该市还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保持合作,开展蔬菜育种、栽培、植保、设施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目前,寿光市依托中国农大寿光蔬菜研究院,已研发了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瓜品种,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同时,寿光市着力完善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大轮训,全市目前有10多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80人获“农民科技专家”称号。

  在这样一个重科技、育人才的氛围里,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

  市场与服务两手抓

  “1988年,寿光1亿多斤大白菜卖不出去,愁坏了农民,也急坏了政府,逼得政府下决心:一定要搞好流通,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山东省农业厅办公室副主任鲁主任介绍说。

  这个被“逼”出来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17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经验过市场的考验,也经历过改革的阵痛,但他们始终坚持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加大对农信息服务力度,如今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已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寿光市按照“巩固核心、扩展体系、突出加工”的思路,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结构调整,为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搭建了广阔的市场平台。巩固核心就是不断改进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动作方式、交易手段、组织体系和发展战略,做大规模,扩大影响。寿光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扩建市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成交蔬菜40亿公斤,年交易额56亿元。扩展体系就是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对外抓开拓,对内抓完善,构筑与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目前,寿光已配套建设了“十大蔬菜专业市场”,带动了蔬菜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寿光市已有专业市场40多处,集贸市场196处,还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年交易额326亿元。先后开通了寿光至北京、哈尔滨、湛江三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突出加工”就是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扶持壮大了天成食品、赛维科技等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了辐射带动功能,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在做强做大市场的同时,寿光市农业局加大对农信息服务。2005年,寿光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创建了寿光农业信息网站,通过视频互动、热线应答、短信交流、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农业科技信息110视频服务体系,依靠寿光农业信息网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电话、现场服务三个渠道,利用远程网络视频服务、大棚实时气象服务、农业专家移动信息服务、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数据、农业影视点播、12316农技服务热线等六大系统、依托320多个设立在农资经营点的农村信息服务站,为全市农民提供蔬菜标准化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服务,服务范围涵盖全市14处镇(街道)、600多个村,惠及16多万户菜农,累计为农民解答蔬菜标准化技术问题18多万个,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600多项。寿光农业信息网也被农民誉为“一点就灵的技术万事通”、“永不落幕的农家影院”、“科技千里眼”等。

  种出来的和谐新农村

  “我们的王乐义书记就是坐着这部车到全省和全国去传经送宝,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 在寿光市三元朱村村委大楼展厅里,讲解员指着一辆的绿色吉普车向前来访问的客人介绍。

  三元朱村出名是因为该村的领头人王乐义书记,而王乐义书记出名,是因为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朱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于1989年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大棚蔬菜由这里走向全国,引发了一场改变大半个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1990年,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为王乐义书记配了这辆吉普车,乘坐这辆车,王乐义和他的搭挡韩永山当年行程4.3万公里,为27个乡镇传授了经验,帮助建起5130个蔬菜大棚,创收6000多万元。1991年,还是乘坐这辆车,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走向全省,走向全国,每年行程都在5万多公里。这辆车,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王乐义为首的三元朱村人,也为寿光、乃至全国蔬菜产业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的三元朱村,已建起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先后试验、改进、并推广了五代冬暖式大棚技术,引进试验成功了滴灌、微机控制、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推广了近20类300余个作物新品种。走进三元朱村,53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310亩精品果园,统一规划的新农舍、敬老院和学校,高标准的医疗、商业和活动场所,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新农村的风貌。2008年1至11月,仅有865人的三元朱村创造了近4000万元的产值,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种地能种出这样一个新农村,王乐义不容易,三元朱村人也不容易,这全是汗珠子滚出来的成就啊!”一位参观者发出由衷的感叹。其实,三元朱村只是寿光的一个缩影,寿光之所以能在全国百强县榜上有名且排名靠前,离开了勤劳和智慧,离开了团结和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最为让人体会深刻的是,走进寿光,满眼是瓜果蔬菜、生态林原,不曾看到像一些地方发展后留下来的臭水污沟和劣质空气。走进寿光,一种城乡共同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跃然眼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