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菜篮子”寿光:农业高新技术的角逐平台

中国“菜篮子”寿光:农业高新技术的角逐平台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时间:2011/8/31 8:56:00】【  】 【打印】 【关闭

  针对有消息称,山东寿光每公顷耕地化肥、农药投入量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和7倍的情况,一些基层干部从另一个角度得出结论:原来寿光菜农挣钱的秘密是多施肥,我们也要督促菜农大量增加施肥!然而,菜农对此却表现得十分不屑:化肥和农药投放稍多点尚可,如果成倍增加,那蔬菜早烧死了!据了解,真正支撑寿光菜农发家致富的是农业高新技术,寿光作为中国第一号"菜篮子",已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角逐的平台。

  据调查,有关消息引用的苏州科技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撰写的《寿光农业结构类型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对策》中"寿光每公顷耕地化肥、农药投入量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和7倍"的材料,刊载于《资料科学》2004年第6期。

  山东省农业科研部门的一位蔬菜专家分析说,种植蔬菜比种植粮食、棉花等其他作物在化肥投入上自然要大许多。比如,按一亩地作物相同生长期来计算,黄瓜需肥量约为小麦的4.5倍。寿光全市耕地面积中60%种植蔬菜,蔬菜面积高达84万亩,其中设施栽培(人工干预环境每年产生多个生长期)40多万亩,与全国涵盖所有粮区、棉区等其他作物的用肥平均值相比,高出4倍本属正常。"真是要比其他地方种植蔬菜用肥高出4倍的话,不仅蔬菜要烧死了,菜农自己也不干,农民比其他任何人都关注降低肥料成本,寿光农民种菜经验在国内首屈一指,他们不比任何人傻!"这位专家说。

  据寿光农业部门介绍,寿光农民在施肥问题上也在逐步总结经验。上世纪90年代菜农超量施肥的情况不时出现,进入新世纪,寿光力推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以来,农民用肥量一直呈下降趋势。2005年开始,全市着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民科学用肥水平稳步提高。

  至于用药问题,专家介绍,情况与用肥大同小异。由于蔬菜本身比粮食招虫,用药量自然大;同时,一些菜农讲的近年来病虫害高发,一周一次甚至数次喷洒农药的情况,实则是防治菌害,屡次喷洒的是对人体无害的杀菌剂而非对人体有害的杀虫剂。在寿光,设施栽培中物理防虫技术已得到较好推广,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虫害已得到明显控制。但大部分菜农只知是喷农药,分不清杀虫剂还是杀菌剂。

  寿光蔬菜种植在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总是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寿光市率先实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使蔬菜冬天生产成为现实,为保障"菜蓝子"供应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在广大北方菜区,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大范围内推广。之后,寿光市在中国蔬菜生产的版图上,一直引领蔬菜生产高新技术的潮流,无土栽培、音乐培植、气体肥料、磁化水滴灌等蔬菜种植的最新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运用;太空椒、扁桃南瓜、小粒西红柿、彩色茄子等最新瓜菜品种在这里应有尽有。正如一家外省省报记者到寿光采访调研后发表报道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变。实践证明,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是简单增长和放大,而是质的飞跃。寿光在蔬菜生产进入标准化平台之后,各方竞争的焦点就集中体现在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上,世界先进的蔬菜培育、种植、园艺等方面技术的引进,使得寿光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角逐的平台。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寿光蔬菜的产值大幅度提升。"

  在高新技术的指引下,寿光从新世纪最初几年便开始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得到较好发展,寿光蔬菜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全市80多万亩蔬菜中,经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蔬菜达到10万多亩,无公害蔬菜达到60多万亩。据寿光市农业执法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寿光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县级蔬菜领域博士后工作站,实施了"名优蔬菜种苗组培快速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等17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引进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430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了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0%。

  以寿光为代表的北方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较好满足了"菜篮子"供应。但同时,寿光当地干部分析,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难题。在施肥问题上,施肥量虽然不像有关数据说的那样大,但营养元素不均衡的问题比较明显,施肥品种的选择也不尽科学;不同地区大棚长年种植特定品种面临重茬,倒茬不挪位置便需换土等。目前寿光市正在通过体系创新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增加绿色有机蔬菜生产面积。

  蔬菜专家建议其他地区菜农在发展蔬菜产业时,一是要尽快提高技术含量,二是要加快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三是尽快推广配方施肥,更好地节本增效。基层干部切忌盲目引导菜农增加施肥量,导致绝产、损失惨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