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是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县级市,面积2072平方公里,从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明第一个琴弦式冬暖大棚开始,到目前蔬菜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蔬菜直接产值40亿元,同时该市又依靠四通八达的 “绿色通道” 公路网,将蔬菜运销全国各地,蔬菜交易辐射30多个省市,并对北京、天津、沈阳、长春等许多大中城市实现了直销直供,并外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0几个国家,年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
据了解,寿光之所以编织“中国菜篮子”工程,农产品做到能“买全国,卖全国”,与该市政府部门针对农产品流通未雨绸缪,把“绿色通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并及时建设和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20多年前在寿光流传着有1亿斤大白菜“烂”出1个大市场的“故事”。1983年,该市种植了两亿斤大白菜,但卖却成了难题。当时大白菜不是论斤卖,而是估堆、论车卖,尽管如此,最后还剩1亿斤大白菜没卖出去,白白烂在了地里,成了百姓的心头之痛。对此,该市政府部门形成共识:“抓生产不抓流通不行,抓流通不抓市场不行,抓市场不抓交通不行。”1984年,该市投资30万元,建成了第一个占地0.7公顷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也就是现在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前身,该市场经过十多年的扩建,累计投资3亿多元,目前该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已跻身成为全国10大批发市场行列。每天天不亮,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里就已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大卡车,驶往京津和东北地区,这里每天交易蔬菜1500万公斤,天南海北的商户都有。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较大规模的综合型和专业型蔬菜批发市场很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同样,该市公路交通发展也不落后,在“十一五”期间,该市把路修到菜农的田间地头,以建设开放式,现代化大交通为目标,积极推进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快速建设,抓好“体内体外双循环”,具体规划了“五纵三横” 的市内交通主框架,形成了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连接全市各乡镇、辐射周边省市区的公路网。其中五年投入省级干线公路建设资金就达15亿多元,目前,该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84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55.2公里。 据悉,该市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基地,“绿色通道”是该市蔬菜外运的重要通道,为确保运力。1995年,寿光至北京的第一条“绿色通道”开通,那时的“早上寿光菜园子,中午北京菜篮子,晚上家庭菜盘子”一说,形象地说明了“绿色通道”之便畅。1999年又开通了寿光—哈尔滨、寿光—湛江的“绿色通道”,全国仅有的5条纵向“绿色通道”,寿光就占了3条。三条贯穿寿光南北经济的大动脉,为运输寿光蔬菜车辆的进出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被当地群众称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廊”。如今寿光蔬菜从“坐”上车只需在路上5个小时,就抵达首都北京,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菜乡农民的钱袋子,公路交通给城乡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致富路。
来寿光参观考察的外埠人常说,寿光人把“菜篮子”变成“钱袋子”,与该市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快速和畅达功不可没。自2010年12月1日零时起,我省“绿色通道”新政策全面开始实施,“绿色通道”的全线扩大开通,将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直接降低。这不但减免了农民的负担,还对促进我省市民“菜篮子”的物价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蔬菜市场的发展和公路的快速建设,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提升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寿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该市连续九届跨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6位(2009年),去年寿光财政总收入跃入全省县级市前三甲,该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95元,在该市蔬菜主产区,从事蔬菜产业收入一般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下一步,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将着力精心编织“中国菜篮子”,大力培育高效特色蔬菜,改善提高生产条件,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力气用公共财政扶持当地蔬菜产业,使之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投资主体项目。同时,今后将继续坚持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进行实物查验,积极争取各市政府及财政部门支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重要路段“绿色通道”收费道口配备数字辐射透视成像等检测设备,逐步建立以自动检测为主、人工查验为辅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检测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尽可能缩短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的查验时间,提高合法运输车辆的通行效率,对于交通量大的收费站,将增设收费车道或加强人工疏导,维护正常通行秩序,确保“绿色通道”一路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