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寿光:“蔬菜大王”王乐义(图)

寿光:“蔬菜大王”王乐义(图)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时间:2011/7/5 8:46:00】【  】 【打印】 【关闭

  冰天雪地里,小男孩抱着棵大白菜,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一间茅草房。

  “娘,吃了半年白菜了,除了白菜和萝卜,还有啥?”

  “你以为是春天啊,有菜吃就不错了!”

  “我以后就要想吃啥就种啥,冬天也能吃黄瓜。”

  ……

  这是电影《永远是春天》的开幕,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王乐义,他在1989年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并将这一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到全国29个省、区、市,引发了一场惠及全国的“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北方人在冬天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这,仅是他一生事业的开始。

  “花果山”和“聚宝盆”

  1978年,已担任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村干部13年的王乐义主动请辞,当时他刚做了直肠癌切除手术,身体极其虚弱。

  可是,新一年的大选,三元朱村17名党员又一致推举王乐义任村党支部书记,因为这个被贫困折磨多年的村庄急需解决温饱问题,而希望则寄托在公认的“聪明人”王乐义身上。

  “我的老母亲和妻子都不同意,怕我身体吃不消。”王乐义说。得知了王家的顾虑,村里的党员们主动表态:“让王乐义出主意就行,我们跑腿儿。”

  于是,不愿辜负重望的王乐义在埠子岭上绕起了圈。“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王乐义和村班子成员们决定,用三年时间把光秃秃的埠子岭变成“花果山”。

  苦战三个春秋,三元朱村的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长到1200元。

  1988年腊月,王乐义的堂弟来家里做客,拿出了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大连产的,10元一斤,我卖20元一斤,火得很!”堂弟得意地炫耀。

  大连?王乐义震惊了,冰天雪地的大连种出了黄瓜?

  春节刚过,早已迫不及待的王乐义决定带上干粮“闯关东”。可是,一腔热血很快被浇灭了“买黄瓜行,偷技术不成,大家都知道就不值钱了。”对方明确表态。于是,执着的王乐义一个冬天都待在了大连,直到晕倒在大棚前……终于,王乐义的诚挚感动了当地农民,获得了破例的机会。

  学成归来,王乐义根据三元朱村的自然生产条件做起了“量身定制”,从方位、墙体、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终于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可是,既没有本钱又没有胆识的村民们打起了退堂鼓,王乐义决定,号召党员打头炮。为了赶上建大棚的好时间,王乐义甚至冒险砍掉了即将成熟的玉米,搭起了17个大棚。

  到了第二年5月,贫困的三元朱村居然一下冒出了17个万元户!三元朱村沸腾了……第三年,三元朱村的大棚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村民们拍手称赞,黄瓜大棚就是聚宝盆。

  不“专”的专利

  刚开始摘第一茬黄瓜,村民们就提醒王乐义:“乐义啊,你为建大棚吃的那些苦,遭的那些罪,说也说不清。如今,老少爷们儿就指着它挣大钱了,你可得把技术封锁住,不用多,捂上三年咱们就发了。”

  可是,第一茬黄瓜还没摘完,县委书记王伯祥就闻讯赶来视察:“乐义啊,我希望你把技术在全县推广开,面积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

  恰巧,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来山东视察,在得知了“蔬菜大王”的故事后赶来一探究竟,并提出“树立全国典型,建设全国基地”的设想。

  经过思考,王乐义决定把“专”利打破,“要让全国的农民富起来,让全国人在冬天都吃上新鲜菜。”

  面对三元朱村村民的不理解,王乐义立下了“军令状”:“技术推广出去后,我一定领着大伙儿再搞新技术,让三元朱村的大棚发展得更好。”

  1990年,王乐义在寿光市跑了4万多公里,指导建起5130个大棚,全部获得成功。第二年,他又指导建起了1万多个大棚……如今,寿光市的大棚蔬菜已经发展到74万亩,年产蔬菜35亿公斤,收入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农民也被称作“中国的白领农民”。

  更重要的是,寿光市的农业技术员已经超过了3000人,成为飞往全国各地的“农科种子”。

  随后,王乐义把目光投向了全国。多年来,王乐义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3000多期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书籍8万多册、录像带5000多盘,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千家万户。

  此外,前往寿光学习参观的各地代表更是应接不暇。仅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三元朱村就接待了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者90多万人次,3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漂洋过海来三元朱村考察。

  除了南来北往的人,每天,王乐义还会收到上百封信件,有人要学技术,有人要讨资料,有人要买种子……他坚持每封来信都编上号,认真回复,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有人估算,20多年来,王乐义如果收取技术费,早就成为我国富人排行榜上的前几位,但是,王乐义坚持“交流技术、分文不取。”

  2006年4月,乐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隆重开业,依托于此,王乐义将成为一株蒲公英,将农业科学技术的种子播撒到全球各地。

  “蔬菜联合国”

  在三元朱村的大棚里,有来自美国的工厂化蔬菜育苗技术,来自以色列的农业节水工程技术,来自乌克兰的大樱桃、黑宝石李子、太空椒,来自荷兰的花卉种植,来自韩国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王乐义说:“这是我和洋朋友们的蔬菜联合国。”

  名噪全国的“大棚革命”并没有让王乐义止步。2003年,美国蔬菜育苗专家约翰·克劳斯第一次来到中国,见到了“农民科学家”王乐义,这次会面让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两人决定,克劳斯把工厂化育苗技术带到中国,并由王乐义加以改造在寿光推广。当年,工厂化育苗的直接栽种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这次合作让王乐义感受到了“跨国握手”的魅力,当年11月,王乐义与来自8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和科研教学机构达成了协议,联合投资建设“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从此,农民不出国门就能学到"八国技术"。”王乐义高兴地说。

  几年后,国外10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寿光安家落户:大棚桃、野葡萄、无核杏、螺旋藻遍地开花,亩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中国蔬菜终于走出了国门。

  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们也飞往了世界各地:伊拉克、南非、吉尔吉斯斯坦、立陶宛、土耳其……“中国农业”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叫响了名气。

  最近几年,王乐义又瞄准了发展现代化农业。他试验成功了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高标准大棚,大面积开发了绿色食品蔬菜,与哈慈集团合作投资大棚保健菜……

  如今,“乐义”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注册商标,有人曾斥资千万购买,王乐义说:“乐义商标不是我个人的,是乡里乡亲花几十年培养的。”而且,王乐义立下了规矩:用商标参股合作可以,但分红归村集体,个人一分不要。

  二十多年过去了,载誉无数的王乐义仍然在他热爱的农村生活着,研究着他专注了一辈子的农业技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