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侯镇,最先想到的总是“山东盐化工产业第一镇”,相对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逐渐成为侯镇发展的“软肋”。“农业稳,天下安。农业是农民的根,农业发展是百姓的福。”侯镇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去年以来,侯镇党委政府经过数次调研,准确定位,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做活农业“园区化”、“品牌化”、“特色化”三篇文章,开拓出了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园区化” 带来农业新魅力
沿昌大路一直北行,侯镇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两侧,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南部1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西部1万亩大棚葡萄产业园、东部2万亩特色农业聚集区、北部4万亩国家千亿斤粮食示范区的“万亩示范园”工程点燃了侯镇农业的燎原之势。
“没有园区化,就没有规模化和标准化,更没有高效益。”侯镇党委书记卜庆华一语“破题”。去年以来,侯镇按照农业“五化”发展思路,开始了农业发展的大胆实践。
记者在侯镇百信蔬菜农业合作社办公楼,登高远望,周围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个巨大的湖泊,闪动着粼粼波光。这里正是侯镇“万亩示范园”工程之一“百信有机蔬菜示范区”。该园区按照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全部使用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无残留农药,园区生产的五彩椒已出口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黄瓜、西红柿等产品直供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品牌超市。
侯镇农业园区建设已投资7.02亿元,规划占地2.2万亩,已落实百信有机蔬菜产业园、大棚葡萄产业园、龙泽农业生态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10个。今年上半年,他们又流转土地3000多亩,新规划建设了海昌有机蔬菜产业园、仉西蔬菜产业园、台后农业示范园、百信有机蔬菜园二期、金百大棚葡萄产业园、果兴大棚葡萄示范园等现代种植园区6个。
同时,侯镇还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0个,所有农业种植园区、畜牧园区全部实现了与农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辐射带动村庄42个,种植户5300户,初步实现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及“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公司、合作社与种植户的有效合作,将“家庭经营”转变为“公司化经营”。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烦恼交给了合作社,自己就可以放心地忙生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农业经济体中农户市场主体弱势等问题,为百姓架起了致富的金桥。
“品牌化” 引发农业新商机
侯镇的葡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侯镇的河沟、申明亭等村就有商品葡萄种植,其独特的土壤质地、种植模式和技术让侯镇葡萄具有上乘的质量和口感,产品直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然而,因为没有特色,形不成品牌,只能遥望着高价叹息。如何将这类的“名优特产”变成农民的收益,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2010年,侯镇投资6000万元动工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大棚葡萄产业园,打造“侯镇大棚葡萄”品牌。该园区规划建设冬暖式葡萄大棚200个、拱棚300个,全方位配备先进育苗、灌溉和加工设备,主要培育、种植优质大棚葡萄品种,可辐射河沟、申明亭、崔家、西黄庄等10多个村庄600多户种植户,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寿光最大的绿色优质大棚葡萄生产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1500亩,建成高温大棚320个,拱棚200个。
侯镇的“荣名葡萄”已经成为“中国著名品牌”。下一步,“我们准备将‘侯镇大棚葡萄’认定为绿色食品基地,并准备将其申报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高的知名度下,在精的质量下,想不赚钱都难。”侯镇政府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特色化”助力农业远行
农民增收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则取决于能否因地制宜,告别传统农业,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
为改善侯镇北部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侯镇重点打造了集园林育苗、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供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龙泽农业生态园,实行公司统一管理,农户种植的运营模式。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规划面积5500亩,2010年4月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栽植绿化苗木300余万株,建设生态大棚10个,部分景观和基础设施工程进展迅速,预计2011年底全部竣工投用。该工程投入使用后,不仅可发展生态农业,为侯镇北部地区打造天然氧吧,更可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结合。
世代生活在盐碱地上的侯镇人正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