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种植法规 >>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1/6/21 17:06:00】【  】 【打印】 【关闭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精神,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蔬菜优势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势产区基本形成。我省是全国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5大蔬菜优势产区,成为我国5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550万亩、1056万吨和149.55亿元,农民人均从蔬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349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5%。蔬菜已经成为我省种植业中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二是特色蔬菜迅速发展,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各地突出地方特色,规划引导,重点扶持,突出抓“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了一批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于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化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全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通过制定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基地县蔬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三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亮点纷呈。全省已建立健全了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等科技支撑体系,各类组织广泛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一大批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四是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精深加工企业248家,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实现产值21.76亿元;冷链保鲜贮藏规模40万吨,年周转量150万吨;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88个,成员3.32万人,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化经营。同时,以区域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蔬菜直销店、连锁超市等窗口式终端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市场营销网络初步形成,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380万吨,交易额48.5亿元。五是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更加宽松。自200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将蔬菜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市县两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为蔬菜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选育引进滞后。我省大部分蔬菜新品种要从外省引进,有些品种完全依赖进口。目前新品种引进工作滞后,良种储备种类少,适宜设施栽培、综合性状优良、耐储运、货架期长的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严重不足。地方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开发滞后,难以满足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二是专业化育苗体系不完善。全省蔬菜良种种苗统供率不到5%。蔬菜专业化育苗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寥寥无几,影响了蔬菜良种推广和产品更新换代。三是技术装备和技术培训急需加强。适合设施作业的小型机械、智能化控制设备和水肥一体滴(渗)灌设施、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装备水平低。农民培训严重滞后,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影响了菜农效益的提高。四是加工保鲜贮藏能力不强。保鲜贮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精深加工企业少,加工品种单一,产能利用率低,洁净处理及分级包装等发展严重滞后。五是质量安全监管有待加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普及率较低,投入品监管不到位,农民群众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产地环境治理和保护缺乏手段,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蔬菜产品可追溯制度还未建立,导致一些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销售。

  三、发展优势及潜力

  (一)具有良好的生产环境。我省大部分地方干旱少雨,海拔高,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发生少,农业污染轻,发展无公害甚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优势明显。同时,蔬菜生产比较效益显著,农民从事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较高。

  (二)具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品种搭配合理,茬口安排科学,套种及立体栽培技术逐步完善。日光温室性能优良,膜下滴灌、高垄栽培、设施蔬菜穴盘基质育苗、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3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三)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海拔地区、高扬程灌区、干旱山区和戈壁荒漠区试验成功了适合日光温室生产的品种和栽培模式,日光温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夏季露地蔬菜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从国际市场看,蔬菜是我省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2008年,全省蔬菜出口量12万吨(含边贸出口),其中鲜菜出口9.2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8倍。从国内市场情况看,我省“高原夏菜”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每年有150万吨优质蔬菜销往沿海城市。从省内市场看,地产蔬菜仅有30%用于本地消费,市场结构性缺口依然很大。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同时,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产品成本较低,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广阔。

  四、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全省蔬菜产业发展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质量安全;加强以贮藏保鲜库为主的冷链体系建设,促进外销和均衡供应;加强加工企业的技改扩建,延长产业链,实现增值增效;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设施建设,提升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我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能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650万亩,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总产值达到165亿元,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设施蔬菜发展到15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0万亩,塑料拱棚100万亩;“高原夏菜”发展到400万亩。5个蔬菜优势产区特色更加明显,培育40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蔬菜种植面积占到全省蔬菜总面积的60%左右,蔬菜产量占到全省蔬菜总产量的65%左右,蔬菜出口量占到全省蔬菜总产量的90%以上,蔬菜生产重点县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550元。

  五、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1.河西走廊。到2012年,蔬菜种植规模由2008年的130.16万亩发展到150万亩,年均增长3.8%。其中露地蔬菜100万亩,设施蔬菜50万亩。重点分布在肃州、甘州、临泽、高台、民乐、玉门、永昌、凉州、民勤、古浪、天祝等县市区;露地蔬菜品种以茄果类、洋葱、大蒜、胡萝卜、甘蓝、花椰菜、莴笋、娃娃菜等高原夏菜和加工番茄、洋葱、甜椒、豆角等优质脱水菜生产为主;设施品种以茄子、辣椒、番茄、黄瓜、番瓜、韭菜等外销型蔬菜为主。适度增加加工番茄的种植规模。

  2.中部及沿黄灌区。到2012年,蔬菜种植规模由2008年的112.85万亩发展到150万亩,年均增长8.26%。其中露地蔬菜115万亩,设施蔬菜35万亩。重点分布在临洮、安定、永靖、红固、永登、榆中、白银、靖远、景泰等县区。露地品种以白菜、萝卜、大葱、甘蓝、花椰菜和西兰花、西芹、菜心等高原夏菜为主;设施品种以茄子、辣椒、番茄、黄瓜、樱桃番茄等反季节蔬菜生产为主;适度增加以小拱棚为主的城郊型短季节速生特色蔬菜。

  3.泾河流域。到2012年,蔬菜种植规模由2008年的182.06万亩(含65.43万亩黄花菜)发展到200万亩,年均增长2.46%。其中露地蔬菜175万亩,设施蔬菜25万亩。重点分布在崆峒、泾川、西峰、合水、庆城、镇原等县区。重点发展以大小拱棚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品种以辣椒、萝卜、白黄瓜、芹菜、大葱、小油菜、菠菜、香菜、豇豆、菜豆、番瓜等为主;扩大白黄瓜种植面积;稳定黄花菜生产规模;增加麦后复种蔬菜生产规模;改造原有日光温室,重点用于蔬菜集约化育苗。

  4.渭河流域。到2012年,蔬菜种植规模由2008年的67.1万亩发展到90万亩,年均增长8.53%。其中露地蔬菜45万亩,设施蔬菜45万亩。重点分布在武山、甘谷、秦州、清水、陇西等县区。重点发展以塑料大棚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和油菜茬、麦后复种蔬菜;品种以辣椒、萝卜、韭菜、芹菜、大葱、大蒜、蒜苗、菠菜、香菜、豇豆、菜豆、番瓜等为主;稳定塑料大棚韭菜生产规模;适当增加制干辣椒、芦笋等加工型蔬菜规模。

  5.徽成盆地。到2012年,蔬菜种植规模由2008年的41.24万亩(含10万亩冬播马铃薯)发展到60万亩,年均增长11.37%。重点分布在文县、武都、徽县、成县、礼县等县区。突出“三蒜”(蒜头、蒜苗、蒜苔)生产,扩大冬播蔬菜生产;适度增加高山蔬菜生产规模。

  (二)发展重点。

  1.新品种开发。支持省内教学、科研、推广单位选育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开展高原夏菜十字花科蔬菜育种资源探索研究。在蔬菜种植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每年各引进新品种(系)20—30个。通过4年的努力,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蔬菜新品种8—10个,逐步实现蔬菜品种“本土化”,力争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集约化育苗。分层次支持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在蔬菜种植10万亩以上的县共建立30个年生产能力300万株以上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在设施蔬菜重点县培育蔬菜种苗年生产能力100万株以上的育苗专业大户100个;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育苗,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提高良种普及率。通过4年的努力,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30%以上。

  3.标准化生产。重点支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每年新增3—4万亩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新增高标准钢架塑料大棚1万亩;建成品种、区域相对稳定的100个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建成100个标准化设施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小区。通过4年的努力,全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蔬菜产品标准的普及率达到90%,技术普及率达到95%,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

  4.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蔬菜新技术研发、贮运及精深加工、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工程与装备以及蔬菜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在5大优势区域各建立1个20亩的新品种筛选园、100亩的产学研基地。利用4年时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本土化”,建立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5.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支持蔬菜冷藏保鲜库和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对新建贮藏能力2000吨以上的保鲜库予以奖励扶持。每年扶持3—5个交易量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蔬菜交易市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种苗统供能力建设。以省内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为依托,加快蔬菜新品种选育,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蔬菜优良品种。依托全省蔬菜技术推广部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试验、筛选储备、示范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尽快建立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良种普及率和良种种苗的供应能力。

  (二)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以“一村一品”项目为契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落实蔬菜产品标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加大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加强投入品监管和产地环境治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日光温室集成推广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高温闷棚、膜下滴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等配套技术;塑料大棚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多层覆盖、多茬种植栽培模式,集成推广土壤翻晒及土壤消毒、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农药选择及交替用药等综合配套技术;露地蔬菜集成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粮菜”、“菜菜”间作套种、多茬模式化高效栽培、病虫害生物药剂防治等技术。

  (三)搞好生产技术培训。把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作为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重点开展蔬菜栽培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保鲜冷藏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通过县、乡、村不同层次大规模的培训,对蔬菜种植规模达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不同层次大规模的培训。通过4年的努力,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万人,提高主产区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新技术开发、引进力度,加强前瞻性、基础性试验研究。积极贮备更新换代品种和技术。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推广方式,鼓励技术人员包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努力实现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以物化补贴的方式使技术和物资有效整合配套,实现物化配套入户。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有效发布市场和气象信息,为生产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五)推进产加销一体化。扶持蔬菜贮藏、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引导同类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冷链建设,在大型蔬菜物流中心和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依托现有保鲜冷藏企业,配备冷藏车,增强直销配送和远距离运销能力。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加销农业企业,形成规模不等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蔬菜营销市场体系,完善蔬菜大型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增强集散能力。支持农超对接,促进直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研讨会、推介会和展销会,打造品牌,扩大产品影响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