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西刘营村农民李淑杰种了3亩地的西红柿,两个大棚。站在自家地头,她告诉记者,因为加入了合作社,种什么、怎么种都根据合作社安排,管理规范,自己也省心,“肥料、种苗都由公司供应,比自己买便宜,还没有伪劣产品,西红柿的销路也不用发愁,采购员会定期打电话来订货,要多少我给送多少。”
李淑杰所说的公司名叫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企业自有基地1000亩,常年与300户农户合作,带动500个大棚进行标准化种植,还创立了“燎原”品牌,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各大超市开设直销专柜102个。
田苑果菜的经营模式是山东省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有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才能充分保障“菜篮子”长期稳定发展,也才能让菜农真正得实惠,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保护菜农生产积极性
随着应季菜大量上市,上海市场曾一度高企的绿叶菜价格开始走低。上海郊区菜农的收入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原来,上海市在全国首创了“夏淡”和“冬淡”期间对青菜等绿叶菜品种开展市场价格综合指数保险,率先探索财政支持和保险公司共同为菜农撑起保护伞的模式,有效地缓解了“菜贱伤农”,有效地保障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种好“菜园子”,才能保障“菜篮子”。种好“菜园子”的主体是农民,要种好“菜园子”首先就要积极运用各种手段保障菜农利益,调动菜农生产积极性。
山东省是我国的蔬菜生产大省,山东省蔬菜协会秘书长孙继祥介绍说,2010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90元,一些蔬菜主产县市蔬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以上,蔬菜产业在山东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而山东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扶持。
山东蔬菜效益好,主要源自设施蔬菜效益高。从2010年开始,山东农民改造一个日光温室大棚,能够拿到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补贴。这得益于山东省实施的果菜振兴计划,全省投入7800万元用于设施棚体改造、机器设备更新、新品种推广应用。此外,各个县市也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如德州市对新建标准化大棚进行补贴;沂南县由县财政出资对蔬菜良种进行补贴;惠民县2010年拿出1000万元对设施农业发展以奖代补。
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上海,当地政府为了满足市民对绿叶菜的喜好,将原来仅面向10亩以上规模化蔬菜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为对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全覆盖,同时将补贴标准从每亩60元提高到每亩76元,并且新增绿叶菜专项生产补贴。
切实提高组织化程度
传统上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和大中城市庞大的需求不相适应。保障“菜篮子”,“菜园子”必须提高产量、控制质量、创立品牌,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首先要依靠龙头企业,以公司加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
在全国闻名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农业园区化”成为一种全新的思路。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介绍说,园区面积必须在500亩以上,由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种植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产品。如今,寿光市总共有园区企业70多家,园区面积1万多亩,专业合作社400多家,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率达到80%。
1万亩园区面积不大,但示范引导作用却不容小视。杨维田说,寿光鼓励龙头企业建园区,通过园区示范,组织专业合作社整合普通种植户,合作社推行园区的管理模式,包括种苗发放、生产管理、检测、包装等全部实行标准化,有效控制了蔬菜质量。
孙继祥认为,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在提高产量、控制质量、创立品牌等方面弥补了农民分散经营的不足。据统计,山东省有农业专业合作社4.3万个,农民经纪人17万,寿光的乐义牌蔬菜、章丘的鲍芹、莘县的洋香瓜、青岛马家沟的芹菜等都是通过专业合作社打响品牌的。
提高组织化程度是确保“菜篮子”产品安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分散种植、分散经营难以实现“菜篮子”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检测,要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建设一批设施化、集约化“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是要加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
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
科学规划生产布局
“菜篮子”产品的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形成重点生产基地十分必要。
在山东省,蔬菜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产量9031万吨,占全国的14.2%,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1300万亩,占全国的20%以上,为我国“菜篮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一直是带动海南农民增收的“火车头”,也是我国冬季蔬菜瓜果供应的重要保障。
通过各种手段推进基地化、产业化发展,不少地区成为新兴的重要“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辽宁省2008年提出,到2010年每年建设80万亩设施农业的目标,并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大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推进蔬菜育苗中心建设。目前,全省设施农业面积突破900万亩,具备了每年25亿株蔬菜集中育苗能力。
湖北省通过有的放矢调整品种结构,“菜篮子”生产已从分散向集中转变。湖北农业厅厅长祝金水介绍说,该省蔬菜产业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郊菜、江汉平原为主的水生菜、武陵山区为主的高山菜和大洪山区为主的食用菌等四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了以洪湖、梁子湖为中心,以江汉平原低湖地区为重点的优质养殖片带和规模化养殖体系;畜禽生产形成了30个养殖大县和专业化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
当然,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大中城市居民对“菜篮子”产品的需求增长迅猛。大中城市需要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制定郊区“菜篮子”建设发展规划,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菜篮子”生产、流通、加工、质量监管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相协调。
上海市通过加大投入、推广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近郊城乡接合部、杭州湾北部、黄浦江上游和崇明岛4个蔬菜生产区,蔬菜自给率达到55%。
各大中城市本地资源条件、消费习惯、主要“菜篮子”产品供求变化规律和市场缺口保障难易程度等各不相同,应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市场需求特点,确定不同的重点发展品种和发展方向。
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张贵忠介绍说,北京市确立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末将蔬菜自给率提高到35%。北京耕地资源紧缺,资源环境的约束决定了北京“菜篮子”的生产方式必须走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今后将加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土壤改造、发展日光温室、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菜篮子”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是我国“菜篮子”的总体发展趋势。种好“菜园子”,就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加快提高“菜篮子”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菜篮子”丰富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