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会长风十二载“未来风”
菜博会:从“探路者”到“引路者”
一项产业,总要有那样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回望产业的历史,又可以远眺产业的将来。寿光的菜博会便担当了蔬菜产业的这个窗口。纵横绿色十二载,不经意间,人们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菜博会,竟然越来越具有前瞻性,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者”华丽转身为处处提供经验的“引路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名“引路者”,探究蔬菜展业的未来。
外型:温室大棚改出花样来
许多年前,当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的17个琴弦式大棚出现在世人眼中时,引发了蔬菜产业甚至整个种植业的一场绿色革命。“新鲜蔬菜无冬夏,温室大棚有常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室大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建筑物,在菜博会上再次将寿光推向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4月22日,在菜博会的7号展厅内,“光伏蔬菜大棚”几个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菜博会会展部部长隋申利介绍,普通大棚覆盖的是薄膜,而“光伏蔬菜大棚”的棚顶是太阳能光伏玻璃和太阳能薄膜电池板。由于这种电池板的材质是双面透明导电电极及半透明非晶硅,所以仍可以透进部分光线,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增加了电力。特制的玻璃可以阻挡紫外线,这样棚内的蔬菜不易生病,能大大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这种大棚冬暖夏凉,冬天和夜晚棚顶不用再铺设草帘,其使用寿命能达到25年。
“据测算,一块发电板平均每天能发电0.7度,占地一亩的大棚,一年理论上能发电42100度。”隋申利表示。
在菜博会采摘园,一栋三面玻璃环绕的“房子”呈现在眼前,走进园内,通透明亮,湿润的空气中裹着诱人的菜香扑面而来,一串串红艳艳的小西红柿挂在藤蔓上,鲜嫩的黄瓜正伸展着懒腰……鲁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采摘园的主办单位,公司经理郑法勇说:“这些玻璃是双层中空钢化玻璃,与一般的PC板温室大棚相比,接受光照面积大,尤其适合高光植物生长需要,造价也相对较低。”
“光组团来学习的,我一天至少能接待四五拨,更别提个人了,我手下的20多个业务员天天忙得连轴转。”郑法勇补充说:“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高科技智能温室大棚造价很高,但完全可以预见,用不了多久就会普及开来。手机不也是从当初的一万多块钱一块、少数人持有,到了现在的一般几百块钱、几乎人手一块吗?”
空间:立体菜园解决土地匮乏难题
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耕地变得越来越少,或者干脆消失的时候,我们吃的蔬菜、水果,甚至面条、米饭从哪里来?这听起来有点儿“杞人忧天”,但现实确实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种威胁。不过,一些农业科学家更早想到了这一点:只要你有兴趣接受他们的想法,你家的厨房或者阳台马上就可以变成立体式菜园。菜博会上就有这种展示。
一根电线杆子,如果经过改造,也有可能变成“菜树”。在7号展厅内,技术人员展示了一种叫做柱式立体无土栽培的技术,柱体是由若干个高密度泡沫“栽培钵”串叠而成,栽培钵呈圆形,四周有五个梅花形插植孔,栽培钵底有排液孔,使整个柱体上下栽培钵能互相连通,有利于营养液的循环供给,钵内填充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的“基质体”。
“蔬菜苗在配套特制的定植杯中培育,成苗后插入柱体的插植孔中。可以连续栽培5—10茬叶类蔬菜,连续生产10—15个月,然后需打开柱体进行残根的清理和基质、设施的消毒,重新组装后继续使用。”技术人员介绍说,柱式立体无土栽培技术主要适用于栽培矮生的花草、蔬菜、草莓、药材等作物。这既可大面积进行蔬菜生产,也可用于立柱式的花草景观布置。只要你有兴趣,同样可以用它装点你的家,既美观又实用。
鱼菜共生、飞碟式栽培、滚动栽培、蔬菜树……在这里,节约的理念与空间的巧妙应用,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未来农业状态。创意者并不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些令人惊讶的创意,更重要的是为解决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
人力:1人干活能顶20人
随着“民工荒”及劳资矛盾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标志着我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渐消失,这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是传感器节点,它连接温度、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多个传感器,可以收集温室内的相关数据,屏幕上的数据就来自这里。”在采摘园内,郑法勇介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在温室的柱子上端,记者看到了一个形似室内抽风器的仪器,这是智能控制位,主要收集节点传送来的各种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汇总后,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到管理平台,平台根据阈值控制风机、卷帘机、电磁阀和湿帘,从而发出通风、浇水等各种指令。
“这些设备还与互联网相通,与手机通信网互联,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网内情况。你看,这就是智能温室现在的实际情况。”郑法勇把手机递给记者,“这样,除了网络可进行自动管理外,技术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对温室进行遥控管理。近20000平方米的大棚只用一两名技术员就足够了,极大地节约了人力。”
“之前,农忙时一个工人一天最多需要付20元,从2009年开始,工资上涨到每天200元,我们不得不探求如何解放人力资源以节约资本投入。”郑法勇说。
在透明的未来馆内,3名机器人“菜农”正在忙碌着,其中一名机器人沿着轨道转动,每经过一棵蔬菜时,都会逗留几秒钟,看到成熟的红辣椒,它就用“手”剪下辣椒,转动身体放进旁边的菜筐内。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个机器人分别是蔬菜采摘机器人、蔬菜管理机器人和环境优化机器人,他们“长相”不同,分工也各不相同。蔬菜采摘机器人能够识别颜色和形状,等到作物成熟以后,能自行采摘;管理机器人会对蔬菜进行喷药、杀虫或者施肥等;环境优化机器人则是负责调节未来馆内的环境,使其符合蔬菜的生长。
“机器人是去年研制出来的,还没有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等到以后技术推广了,完全可以取代人力在大棚里工作。”工作人员表示。
“想要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来赢得竞争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在菜博会上推出的这些高科技技术手段,就在传递着一种释放人力的信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农业领域,人更多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隋申利畅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