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分拣包装蔬菜。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大叶类蔬菜的集中上市,半年之前还因涨幅过快而引发政府宏观调控的蔬菜价格陡然集体“跳水”,“菜贵伤民”迅速演变为“菜贱伤农”。作为“蔬菜之乡”的寿光,目前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里的市场依旧井然有序,并没有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形。
让菜卖出去,政府想办法
为什么“蔬菜之乡”寿光,没有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形?寿光市副市长桑文军分析,寿光农民通过合作社、基地等模式与市场直接对接,以市场指导种植,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市场价格的话语权。而分散种植的农民却难以对接市场,他们对各类蔬菜的种植面积、市场供求、价格变动等因素所知甚少,只能随市场“摇摆”。
其实,对于“菜贱之伤”,寿光人并不是没有体验过。早在1983年,寿光就发生过5000万斤白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现象。“白菜事件”的根源,就在于没有销路。痛定思痛,从1984年开始,寿光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经10多次改造扩建,市场从最初的17亩发展成为现在占地3000亩的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标准形成中心。“最近几年,我们接待了很多来寿光参观考察的团队,他们回去后按照寿光模式引导农民种植蔬菜,事隔几年后他们又回来问我,菜是种出来了,但菜多积压卖不出去,怎么办?这是社会服务不配套导致的,政府在引导农民种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种出来的菜卖出去,这样才能产生效益。”谈到市场对蔬菜产业的影响,桑文军直言不讳。
而除了农产品物流园,寿光还在镇村两级规范建设了专业市场40多处,集贸市场196处,规范设立了575处村边地头市场,让菜农“棚里摘,棚外卖”成为现实;同时,开通了寿光至北京、哈尔滨、湛江三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并创建了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的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现在,寿光蔬菜不仅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还销往10多个国家与地区。
跟着市场走,菜农有一套
背靠市场的寿光菜农,也在与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跟着市场走的种菜经验,使得他们愿意去主动了解各类蔬菜的种植、市场供求、价格变动等多种信息,以此驾驭市场,指导生产。
纪台镇吕家一村素来就有轮种菠菜和西瓜的传统,在当地有句顺口溜叫“头季菠菜二季瓜,一年到头棚里趴”。4月29日,记者走进这个村庄的大棚区,正好遇见了村支书吕学伦。他说,这里在一个月前还都是满棚的菠菜,如今,早已被绿油油的西瓜苗所替代。“前段时间,菠菜价格开始出现大幅波动,我们就意识到今年菠菜的收益不会很高,及早地将菠菜低价处理了。回想起来,当时还觉得有点可惜,但现在看来,还是走对了路。”从吕学伦朴实的话语中,我们读懂了寿光菜农所具有的丰富种植经验和市场应对能力。
通过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当然,单靠一家一户的菜农,要去把握市场并不现实。寿光的经验,是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菜农组织起来,抱团打品牌,抱团闯市场。
4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寿光市稻田镇桂河芹菜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对窖藏芹菜进行加工。合作社理事长董民洪介绍,目前市场上桂河芹菜的销售价格仍然高达8.5元/斤,价格和销量与往年相比都无多大变化,甚至比去年同期的销量还要大些。“芹菜难卖”现象在这里并没有出现。“对加入合作社的会员,我们实行种子、化肥、农药统一供应,生产技术统一指导,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目的就在于给菜农提供一个抱团闯市场的平台。现在,合作社不仅有了自己的基地,而且辐射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庄,菜农驾驭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董民洪对合作社发挥的作用感触颇深。
像桂河芹菜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在寿光已发展到380家,全市形成了以市级投建的23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的47处高标准有机蔬菜园区为补充的“园区化”高端农业产业体系,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及承包、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合同、订单、合作或利润返还等方式,构建起农民与园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链接机制,让85%的农户加入到产业化经营的大军中来。
“产业化经营可以保障新技术、新品种的迅速推广,同时,它还能发挥销售方面的优势,实现蔬菜的优质优价,收益的增产高效。”桑文军说,“这些是分散的农户根本无法做到的。现在,寿光蔬菜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已经进驻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405家连锁超市,并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了78家超市直供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