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寿光资讯 >> 寿光:记者眼中的菜博会(图)

寿光:记者眼中的菜博会(图)

【来源:中国寿光网】 【时间:2011/5/3 9:33:00】【  】 【打印】 【关闭

人民日报记者在三元朱采访

  今年菜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记者,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各级主流媒体。菜博会开幕后,这些记者奔忙于各个展厅,收集资料,并把最新的消息传回,告诉更多的人关于菜博会的消息。那么在他们眼中,寿光的菜博会是什么样的呢?记者对他们进行了回访,听听他们的“最”感受。

  看好寿光这座城市的个性

  《人民日报》记者于俊霞今年第一次来寿光,她告诉记者,虽然在寿光的时间不长,但能深刻体会到寿光所展现出的奉献、开放、有活力的城市个性。

  “寿光有自己浓厚的城市个性,不仅体现在无私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上,更体现在与全国人民共享高科技成果上,而且,它在农业上所迸发出的活力是我未曾预料到的。”

  菜博会是一枝奇葩凝聚了人气

  《央视网》记者刘登亮在开幕当天参观后深受震撼,他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寿光农业的发展模式。“我最惊讶的是寿光菜博会的人气,我参加过国内不少农业展会,其中很多因无人参观,存在开幕即闭幕的情况,但是菜博会却是‘一枝奇葩’,每天不仅有本地农民来参观学习,而且还吸引全国各地的农民抱团来学习。”他说,可以看得出来,菜博会对于寿光是一个地方盛会,而对于全国亿万农民,它是一个提供先进技术和先进模式的“百宝箱”,是亿万农民的福祉。

  采摘园体现了创新精神

  《中国旅游报》记者李洪涛,连着两年都来菜博会。他告诉记者,寿光人很有创新精神,今年菜博会的采摘园给他印象最深。“今年的采摘园,实现了农业参观性和体验性的统一,既满足了市民消费需求,还为研究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另外采摘园的模式还将农业种植搬进了城市,使都市农业成为一个现实。”

  菜博会成为全民参与度极高的节日

  “菜博会不光是一个展会,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寿光人参与度极高的市民节日。”当记者采访《大众日报》记者花宇时,他说,现在很多节会是政府主办,老百姓无法参与,或者完全是人群纯商业会展,只有专业人群感兴趣。而菜博会说是专业展会,但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在向全民性的节会转变,而其休闲旅游性质也越来越浓厚。

  “寿光人对家乡非常自豪,几乎所有接触到的人,都会很热情地向我介绍当地的特产和发展状况,他们对菜博会,对寿光经济有一种骄傲在里面。”

  菜博会保持了地方特色

  《山东画报社》记者侯新建是所有记者中来寿光次数最多的一位,12届菜博会他参加了11届。

  他说:“11届了,我能明显地感受到菜博会在逐步发展,创新是菜博会越来越繁荣的法宝,每年来,菜博会都会有新的科技展出,并且这些科技大部分都非常实用。而且,菜博会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我觉得这点做得很好,有自己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

  服务更具人性化

  “今年的菜博会更具人性化了。”《北方周末报》记者赵崇奇告诉记者,今年菜博会组织工作趋向完善,各项服务工作衔接非常到位。比如接待手册甚至列出了寿光的天气情况,由此可见接待工作做得细致入微。

  “寿光已经成为中国蔬菜的代名词,它的举办,把寿光最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和育种成果等展示出来,国内、国际知名的种业‘巨头’也都齐聚寿光,正是服务的日渐人性化为‘寿光蔬菜’这块金字招牌增加了份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