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寿光资讯 >> 寿光菜博会进入“倒计时”能工巧匠忙造景(图)

寿光菜博会进入“倒计时”能工巧匠忙造景(图)

【来源:寿光蔬菜网】 【时间:2011/4/7 8:56:00】【  】 【打印】 【关闭

工作人员在制作“大树”

  第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将于4月20日开幕,菜博会开幕前的准备工作现已进入最后阶段。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寿光市探营菜博会准备工作时,看到了能工巧匠的忙碌,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辛苦和快乐。这些人中有外地人也有潍坊本地人,他们干得都很认真,能为菜博会准备尽点力,他们觉得很自豪,也很过瘾。

  镜头一

  我们搭起了“姜山”

  记者在菜博会8号展馆看到了一座用大姜搭起的“姜山”。“姜山”雄伟且有气势。“姜山”的旁边,一位老人正在从一大堆姜里挑选出小块的单独放在一旁。虽然老人只穿着一件秋衣,但是由于展馆内温度比较高,额头上的汗顺着淌下来。“制作‘姜山’的姜必须是精品。至于啥是精品,你看,像这种一大块的姜就是精品,而这种单个的姜则是次品。”老人一边拿姜比划一边对记者说。

  老人来自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姓贾,今年60岁。他在这里干活已经一个星期了,任务就是挑选大姜。老人说,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地,一个在寿光。孩子们都不同意他出来干活,觉得年纪大了应该在家享清福。因为老在家里闲着太闷,老人就和邻村的老伙计一起到这里来干点活。老人说:“我一天要选大约2000斤姜呢,一来解了闷儿,二来可以获得一份报酬,最后还为菜博会做了点贡献,一举三得。”

  “选姜这个工作没什么太难的,我们挂姜才是技术活呢!”看到记者与老人交谈,在“姜山”上忙着挂姜的邵泽宝开玩笑道。

  邵泽宝来自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这是他第三年为菜博会准备服务了。

  “你看这一大座‘姜山’,都是我和同伴韩帮英挂的。”邵泽宝对记者说,“姜山”最里面的部分是个铁架子,上面是一层编织袋,在编织袋上刷有涂料。邵泽宝等人就在上面挂姜。挂姜时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稀,要根据姜的形状来悬挂;选好位置以后,用钢丝将姜挂到编织袋上,这样就搭成了“姜山”。

  “姜山”最高点有5米,“全部制作完成后,我估计要用两万多斤姜。”邵泽宝说。看到制作的“姜山”即将完工,邵泽宝等人都非常有成就感。

  镜头二

  冲菜博会名声来工作

  在8号展馆中,记者见到了一个穿着黑色T恤和迷彩裤,衣服上沾着油彩的男生坐在一堆南瓜和萝卜模型中休息。原来男生名叫李智,是山东艺术学院一名大三学生,他负责为蔬菜模型上色。

  “我是济宁人,早就听说过菜博会了,一直想来看看,可总是没机会。菜博会的一个工程承包小组到我们学校招人,我就立刻报了名。参与菜博会的准备工作,我觉得很过瘾。”李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油画系共来了5名同学,另外雕塑系也来了3名同学,都是冲着菜博会的名声才来的。

  菜博会准备工作的繁重给李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来之前只觉得菜博会上展出的蔬菜模型很漂亮,来之后才知道,布置模型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工作人员在这么热的环境中作业,还真不太容易。”

  李智说,等菜博会正式开幕,他要带着家人和朋友一起来,让他们了解菜博会的同时,也看一看由他完成的作品。

  镜头三

  西红柿苗有“妈妈”

  “我们三个人管理着展馆里的西红柿苗,我们都是西红柿苗的‘妈妈’。只有精心照顾,才能保证西红柿苗在菜博会开幕期间的展览效果。”负责管理8号展馆植物的工作人员之一刘霞说。

  记者见到刘霞时,她正坐在凳子上拔西红柿苗里边的杂草。“这些西红柿苗是使用机质栽培的,很容易长草。”刘霞说,她每天都要观察西红柿的生长状况,要控制高度,确保苗齐、苗旺、苗壮,保证开幕期间的效果。除了管理西红柿苗,她和同事们还需要管理8号展馆内的其他植物。

  刘霞说:“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一毕业就到这里工作了,已经8年了。期间我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见证了菜博会的成长。”

  镜头四

  手甩水泥造出“大树”

  “啪、啪、啪……”记者循着声音找去,有三名工作人员正在一棵灰色的“大树”上劳作,其中的一个人带着胶皮手套,不断地将水泥用力甩到树干上,发出了“啪啪”的声音。记者走到近前发现,“大树”根系庞大,直径足有两米,“树”的表面纹理清晰,栩栩如生。

  “这棵‘大树’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作为骨架,起支撑作用。钢筋外围还有一圈用铁丝围起来的‘皮肤’,我们将调配好的水泥裹在‘皮肤’的外侧。你刚才听到的‘啪啪’声就是往向裹水泥。裹好水泥后还要对外表进行雕刻。”现场负责雕刻的吴师傅告诉记者,这棵“大树”建好后,还将进行上色,最终用来悬挂辣椒。“预计再过三天,上色步骤就能完成。”

  “我来自聊城,是第五年参加菜博会的准备工作了。每届菜博会都有不同的亮点,今年也不例外。希望开幕后,这棵‘大树’能受到观众们的欢迎。”吴师傅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 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 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 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