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春寒料峭。但在山东寿光的40余万个冬暖式大棚里,早已春意盎然。近日,在寿光市蔬菜博物馆里,工作人员正忙着在智能化大棚内布展。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年4月20日,第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就要在这里开幕了。一年一度的菜博会,将展示国内外最丰富的蔬菜新品种、最前沿的种植新技术。
菜博会打开了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世界认识了寿光,寿光走向了世界;菜博会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端连着农民,一端连着市场。
“乐义蔬菜、荣名葡萄、王婆香瓜……只要是寿光的品牌,就不愁卖!”寿光人这样自豪地说。据统计,目前,寿光市已被认定的优质蔬菜达82万亩,冬暖式大棚达到40余万个,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余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年交易量达40亿公斤。去年,寿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35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蔬菜收入。
寿光这个“中国菜篮子”,靠什么一直叫响全国?寿光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是靠种植技术的创新,二是靠技术和人才的输出,三是靠种子种苗等尖端领域的领先优势。
20多年前,当我国北方各地的冬季菜谱还以白菜、萝卜为主时,钟爱逆向思维的寿光三元朱村农民敢为人先,率先在冰天雪地的大棚里种上了嫩绿的黄瓜、西葫芦。冬暖式大棚的发明和推广,终结了中国北方深冬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推动了我国蔬菜产业的上档升级。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寿光菜农积累了成套的种菜经验。目前,该市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专家。
为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寿光市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据该市农业局干部康晓颖介绍,从去年开始,该市出台了扶持政策和考核办法,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必须建立一处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991年以来,寿光市主动进行技术输出,平均每年外派技术人员2700多名,足迹遍及新疆、青海、甘肃等20多个省区市。
依靠自主创新,寿光人还在育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抢占了蔬菜产业链的最高端。
在寿光,以种子、育苗为主的农业企业有82家,种苗年繁育能力达8亿株。截至目前,通过对当地品种的提纯、复种,对国外品种的优化,寿光菜农已育制出370多个国产优良蔬菜品种,其中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部分种子、种苗已出口到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绿色硅谷”正在寿光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