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两节已过,岛城蔬菜价格依然处在高位运行。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季节、异常天气和品种差异外,流通环节的加价、岛城蔬菜自给率的不断下降等因素,也使得市民手中的“菜篮子”越来越“重”。
菜价“高烧不退”
两节过后,岛城零售市场的菜价依然高涨。说起最近的菜价,正在大连路农贸市场买菜的薛女士告诉记者,9月份以来菜价就特别高,大头菜前一阶段价格为 3.6元/公斤,目前涨到了6元/公斤;向来价高的蘑菇、荠菜等每公斤价格均超过了10 元。“原来一个月的菜钱,现在够吃半个月就不错了。”薛女士感慨道。
实际上,今年6月份以来,岛城菜价就一路走高。 10月10日,记者在辽宁路一家大型超市采集到的当日蔬菜价格是:蒜薹 19.6 元/公斤、青椒 4.56 元/公斤、山药 10.36元/公斤、菠菜9.76元/公斤……超市里已经难见每公斤2元以下的青菜。
菜价高位运行,菜贩子也向记者大倒苦水:“日子不好过,尤其是一些高价菜,市民买的也少,我这几天的销量都减半了。”他告诉记者,高价菜卖不动,一些同行都被迫改行卖起了水果。
流通环节过多引发成本“叠加效应”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蔬菜价格上涨应该跟总体经济环境、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菜价高涨的主要原因还是流通环节过多,每个环节成本逐步上升引发“叠加效应”。
在抚顺路蔬菜批发市场,记者采访了在青岛做蔬菜批发生意已有20多个年头的老何。在抬高菜价的“多个因素”中,从产地收购到进入岛城批发市场这过程中的人工、运费被老何反复提到。
老何对记者说,不断上涨的汽柴油价格让蔬菜的运输成本不可避免要增加。一车菜(平均按20 吨算)从外地运到青岛,运费较去年增幅达到15%—20%,每斤菜会增加 0.1 元。如果再受到季节性影响,蔬菜收购后需要短途装载运往收购冷库中转,那其中的运输、存储成本还要增加5%—10%。
值得注意的是,卖菜成本高,也使得蔬菜收购、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距在拉大。据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市场批发、二级批发和终端零售等环节,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以最普通的芹菜为例,1 公斤芹菜农民以 0.6元左右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到了批发市场环节价格就变为 1.2 元,经过零售环节加价,农贸市场上的价格能达到3元。
大面积菜地消失导致蔬菜自给率过低
流通成本上升使得外地菜价走高,那么青岛近郊所产的本地菜价格为何也居高不下?
在大连路农贸市场内,商户李广志的摊前摆着几十种时令蔬菜,他明确告诉记者没有本地菜。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岛城外地菜占据主导地位,本地蔬菜由于产量少品种少,价格比外地菜还贵。因此,外地菜反倒比本地菜好销。
自给率过低使得青岛本地菜逐渐“ 弱势”。据青岛市商务局等部门统计,在青岛市场上,即使在上市旺季,本地蔬菜的自给率也不过三四成。
作为市民蔬菜产地的郊区正在被城市化迅速同步,种菜肯定不如盖房“来钱快”,这也是造成蔬菜自给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虽然青岛市对近些年减少了多少菜地并没有详细统计,但市郊菜地逐年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据记者了解,城阳、平度、胶州等地,都出现过大面积菜地消失的情况。
相关人士指出,未来城市发展应该在控制蔬菜产地流失和完善蔬菜流通环节两个方面入手,不能让城市蔬菜自给率越来越低,这也不符合蔬菜行业本身发展的要求。